• 热门搜索词:
梅新育:治通胀不可忽视外部输入特征
2007年09月12日 08:45东方网投票数: 顶一下  【
相关标签

早报特约评论员 梅新育

中国通货膨胀压力正与日俱增———面对月度价格统计数据,任何人都不会否认这一点:1—8月份累计,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3.9%;8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6.5%,其中城市价格上涨6.2%,农村价格上涨7.2%,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2.6%,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3.8%……相应的,反通货膨胀在我国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分量正日益加重。

治理问题的前提是准确分析问题的根源,置身经济高度外向的环境中,中国当前的通货膨胀压力具有鲜明的外部输入特征,这种外部输入特征首先体现在进口初级产品价格的上涨。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昔日作为初级产品净出口国和制成品净进口国的中国已成为初级产品净进口国,初级产品进口额逐年高涨。1994—2006年间,我国年进口额从1157亿美元上升到7916亿美元,初级产品在进口总额中所占比重从1994年的14.23%提高到2006年的23.64%,且初级产品进口比重的提高主要体现在非食用原料(燃料除外)和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两类。在这种情况下,当能源输出国和西方投机基金在市场上翻云覆雨,推动主要原料、能源屡创新高之时,中国无论如何也无法幸免。

即使是某些中国产品,外部冲击因素也成为其价格上涨的最主要根源。就消费者价格指数而言,今年以来中国通货膨胀的“罪魁祸首”毫无疑问是食品类价格。在8月份CPI各个组成部分中,食品价格上涨18.2%,非食品价格上涨0.9%。令人惊异的是,这个涨幅是在中国去年粮食丰收、今年夏粮单产创造历史新高的同时出现的。之所以出现粮食产量与价格同步上涨这种似乎背离价格规律的现象,原因在于国际市场。去年世界粮食减产1.6%,粮食需求则增长1%(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又应归咎于美欧发达国家制造生物燃料的需求“异军突起”),导致芝加哥期货市场小麦、玉米等期货价格大幅度上涨,也吸引中国粮食出口上升,以至于今年出现了粮食净出口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欲求中国食品价格不上涨,实在是难乎其难了。

在更广阔的时空背景上考察,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中国国内还是在国际上,通货膨胀压力加大很大程度上不过是流动性过剩的表现而已。过多的货币追逐过少的商品和资产,通货膨胀随之来临。而世界性流动性过剩,又源于此前几年西方国家的宽松货币政策。就中国而言,中国的流动性过剩直接源于外汇占款渠道的基础货币发行过多,而外汇占款居高不下原因是世界经济失衡,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居高不下,中国贸易顺差居高不下很大程度上又是美国财政赤字居高不下的反映而已。因此,要解决这个问题,单纯由中国方面采取措施无济于事,需要美欧日宏观经济管理部门与中国合理协作。

毫无疑问,当前以食品价格“一马当先”的通货膨胀格局对社会不同阶层的冲击是高度不对称的,中低收入阶层所受冲击最为严重,高收入阶层则因资产价格上涨而跻身净受益者。在基尼系数已经高居世界前列的今天,这种马太效应蕴藏着怎样的危机,自是无需赘言,加以治理,理所当然。但由于其外部输入特征,要削弱通货膨胀对中低收入阶层的不对称冲击,直接管制价格的办法很难收效,更有可能是给高收入者和外国人增加套利机会而已。所以,更合适的办法应该是给予中低收入阶层适当的现金补助,我国财政收入迅速增长,也意味着我国政府有能力实施这一策略。

文本来源:东方早报

延伸阅读>>

专家意见:

赵晓:紧缩政策会更密集的出台

高辉清:加息已经不需要什么理由了

郭田勇:年内控制通胀不大可能

钟伟:10月份CPI可能出现拐点

思考延伸:

日本经济新闻:中国全力控制物价上涨

农民是物价上涨最大获益者

林毅夫:中国进入物价相对较高的周期

作者: 梅新育   编辑: 吴飞

>> 发表评论

如果您还不是凤凰会员,欢迎 注册

  • 用户: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 添加标签:

    (*添加多个标签用逗号隔开)

  • * 您要为您所发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 * 以上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凤凰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