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资讯 > 视点 > 正文 |
|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由于食品价格上涨,特别是肉禽及其制品价格的较大幅度上涨,引起了上至国务院总理,下至每一个老百姓的强烈关注。这其中,生猪问题尤其显得突出。
之所以说生猪问题突出,有一组数字可以说明:其一,据摩根斯坦利的调查,中国每年消费生猪在6亿头左右。其二,据我国官方统计,2005年我国肉类总产量为7743万吨,其中猪肉产量为5011万吨,比重接近70%。其三,目前我国人均每年肉占有量为59公斤,其中猪肉人均占有量38公斤,比重在60%以上。这说明,我国是猪肉及其制品的消费大国,猪肉价格这次上涨幅度那么大,确实让人吃不消。
既然生猪问题事关民生,怎么会发生如此大的价格波动呢?其实,这一次猪肉价格上涨并非突然,而是事先有征兆的。有关部门提供的资料表明,从2005年下半年到2006年上半年,生猪存栏数(2006年6月为4.76亿头),已经开始缓慢下降。下降的直接原因,是近几年猪肉价格一直保持稳中略降的趋势,2006年对全国县乡集市的调查表明,猪肉平均价格为每公斤11.71元,几乎是10年来的最低点。与此同时,粮食价格稳中有升,连带引起饲料价格上升。如此,“猪粮比”从上年的6.2∶1下降为4.5∶1。原来农民养一头猪可以赚一二百元的利润,猪粮比下降,养猪开始赔钱了。简单地说,赔钱的事农民不干。他们不养猪、少养猪,生猪供应紧张,肉价上涨又有什么可奇怪的?
再进一步分析,我国的生猪生产有一个五年周期性规律,即“三年增,一年平,一年降”。上次周期是在1996年至2000年。而这一次,因为受禽流感影响,2004年生猪生产继续增长,“平”、“降”的年份也相应延迟了。直到今年,周期性作用开始显现。
按说,上述生猪存栏数的变动、价格的变动、生产周期性规律等等都不是太深奥的东西,只要认真关注一下,提前发现问题,提前采取措施,总比市场出现了大的价格变动之后“临时抱佛脚”要好得多。
退一步说,即使现在采取措施,也应该按规律办事。比如,现在市场释放出来的“养猪赚钱”的信号已很明确,我们只要稳住收购价,没有补贴农民也会很聪明地增加生产。政府需要做的,一方面是维护流通秩序,保护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合法利益。另一方面,则是将适当的补贴发到消费者当中的困难群体中,减轻他们的负担。如果再加一条,那就是政府要及时引导农民不要盲目扩大生产,防止来年生猪供大于求,又该出现卖猪难了。
作者:
高初建
编辑:
吴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