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资讯 > 视点 > 正文 |
|
去年底,中国青年报就报道过高校为迎接本科教学评估的造假行为:假论文,假试卷,假教案,假答辩记录和课程设计,以“应付”评估检查。近期《南风窗》又指出“制度逼迫造假”。的确,近两年,本科教学评估正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引来广泛关注。
笔者以为评估本身并没有错,高校评估的积极意义在于管理者对现存问题的间接承认和力图改变。通过评估对高等教育教学进行宏观调控,掌握各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状况,用评估指标体系指明高校今后办学的努力方向,切实提高高等教育办学水平和质量。综合起来讲,评估只是一种手段,其真正的目的,正如教育部下达的评估文件中所指出的那样,在于“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评建结合,评建结合、重在建设”。
可是实际操作过程过,歪嘴和尚把经念歪了,原因何在?利益!生存!这个道理也很简单,评估若通不过,就得不到资金,得不到项目,没有政策支持,失去上级扶持,……这对于高校来说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为了达到目的,唯有造假应付,据报道,不造假就吃亏,在高校迎接评估检查中存在并且是一种“共识”。这不能全怪高校造假就无耻,在生存的大道理面前,高校也不能免俗。高校评估陷入“造假运动”漩涡,一些高校在评估中穷于“应付”,甚至大胆造假,折射出高校本身存在的先天不足和现实困境,既怒其不争,也哀其不幸。
高校评估本身没有错,高校需要变革也是毋庸置疑的,但良好的诉求并不等于改革的过程就会一帆风顺。在目前行政权力主导下的中国社会里,中国高等教育的变革还必须依赖管理者,只有上级部门才能真正有效的推动高校改革,在利益链条中,高校对来自于上级的指示颇有些唯命是从。但是在经历了扩招之后的高校,这几年来一直饱受非议,时而也暴出丑闻,而此时来自上级的高校评估犹如一剂猛药,对于百病缠身的高校来说,要承受怎样的痛苦?
力图变革、提高高校教育质量的初衷固然值得肯定,但用药过猛,由此带来的副作用也是管理者、全社会不愿看到的,从目前的实际效果来看,高校评估却是激化矛盾,将潜藏的危机在短期内暴露出来,于孱弱的高校的社会公信力更是雪上加霜,也劳民伤财。笔者以为评估结果的真实性的大打折扣,从而使得评估流于形式,通过评估来改变高等教育现状的美好愿望也将落空,更需要警惕的是,脆弱的高校也经不起折腾。
“应付”的高校是货真价实的“纸馅包子”,存在严重质量问题,于是造假糊弄管理者,以蒙混过关。没有世界一流的大学,导师正在当老板,培养出来的大学生都是普通劳动者,在这场声势浩大的本科教学评估中,无论作为实施者、关注者还是批评者,都把高校评估的反思引向深入,为中国高校向更健康的轨道发展探索道路。当然,希望不要因为舆论对于评估的批评,管理者就丧失了改革的勇气和魄力,现实中的中国高等教育正有像中国足球滑落的危险,全社会需要耐心,给改革者一点时间吧。
作者:
杨让宁
编辑:
李新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