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门搜索词:
69名矿工获救:欣慰之余不忘反思
2007年08月02日 08:51新京报投票数: 顶一下  【
相关标签

在中央和河南省领导的高度重视以及救援人员的日夜奋战下,至昨日12时45分,河南陕县支建矿透水事故中被困3天的69名矿工已全部安全升井。“这是近年来全国重大煤矿安全抢险最圆满最值得庆祝的一次”。的确值得祝贺,这种祝贺,不是形式主义的,而是人们发自心底的欣慰。当曾经的此起彼伏的矿难一次次冲撞人们的心理底线,人们对矿难的成功救援似乎失去了信心,而这次,当69名矿工兄弟从井下活着出来,似乎点燃了人们心里一度飘摇的希望之火———矿难是可怕的,但是,矿难不是绝望的。

我们注意到,在矿工被困的3天里,无数人尤其是无数的网民,一同为这69名矿工的生命担忧,为他们祈祷、祝福。这让我们相信,矿难并没让社会变得麻木,对于生命的敬畏与尊重,仍然是社会的核心价值。

事故的发生有其原因,事故的救援乃至成功,也同样有其必备的条件,它不是靠旁观者的情感倾注、也不仅仅靠救援力量的强大,当大自然以残酷的面目向人类发起进攻的时候,决定结果的恰恰是平时人类做了怎样的准备。

陕县矿难的化险为夷,或许为以后煤矿灾难的预防与救援提供了借鉴。

事故发生之后,救援人员向井下被困人员压风补充氧气的工作一直在进行,向被困矿工输送牛奶的方案也成功施行。“一堵、二排、三送氧气”的抢险救援方案,使得被困人员能够度过漫长的75小时。

不少人因而奇怪,为什么事故发生后,地面和地下能够保持联系,能够送水送食物?正像国家安监总局应急救援中心副主任王志坚所说的,“我们很幸运有一个压风管道可以利用,通信线路没有中断,这是历次救援都没有的。”正是这样一个简单的通道,给69名矿工以“生命脐带”。然而,这样的一个压风管道,不是天外神力,也不是陕县煤矿所独有,它事实上正是《煤矿安全装备基本要求》的法定要求。

当一个压风管道就为遇险的生命提供了必要的援助,那我们也应当反思为什么在更多的矿难中却鲜见它们发挥作用?毕竟,对于更多的矿难事故而言,成功的救援仍是多么难得。也正因此,我们固然可以为那些获救的矿工兄弟而欣慰,但却不得不为任何一起煤矿安全事故而揪心。因为对于煤矿安全,我们远没有到可以感到欣慰的时候。仅今年上半年以来———据国家安监总局7月10日公布的数据———全国煤矿事故遇难人数就达到1799人,其中重大事故遇难人数上升。安监总局局长赵铁锤同时表示,“当前煤矿安全生产仍然面临严峻形势”。

即以此次陕县事故为例,这次事故是自然灾害造成的,但也并不意味着没有值得反思的地方。人们注意到,陕县此次事故源于大暴雨导致山洪暴发。按照一位矿工的说法,“那场雨大得吓人,山谷里的石头都被洪水冲得翻滚起来,轰隆隆响,老远都能听到!”山洪既来,且其势若此,是不是应当及早停止生产,让矿工返回地面?对后来渗水到井下的铝土矿坑和矿井老巷,平时做过风险评估和防范吗?这些要求看起来有些“苛刻”,但是,面对生命,想到尽头,永远做最坏的打算往往是必须的。

69名矿工全部获救,我们松了一口气。为生命的平安而欣喜,并不意味着可以为全国的煤矿安全形势而欣喜。对于生命而言,任何一次成功的救援都值得为之付出最大欣慰。

而对于煤矿安全而言,任何一点的疏漏都应当做出最深刻的反思。如果说,陕县透水事故是一次对被困矿工全力施救、科学施救的成功之作,那么人们希望它不是孤例,有关方面应当全面总结经验教训,将其用于提高当下的煤矿安全状况,改进矿难救援机制,如此才能有利于扭转隐患重重、矿难频发的严峻形势。

相关阅读:

陈杰人:高效矿难救援捍卫国人生命尊严

舆论呼吁反思:

西云:为何总是矿难事故后高度重视

陆志坚:证照齐全非矿难的遮丑布

南都:为生命重回振奋为矿难再寄忧思

童大焕:这样的奇迹不会经常发生

作者: 新京报社论   编辑: 李新爱

>> 发表评论

如果您还不是凤凰会员,欢迎 注册

  • 用户: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 添加标签:

    (*添加多个标签用逗号隔开)

  • * 您要为您所发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 * 以上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凤凰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