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门搜索词:
萧锐:咱公仆的别墅别名叫“瓦房”
2007年07月30日 15:05南方网投票数: 顶一下  【
相关标签

官员的智慧都发挥到了什么地方?河南泌阳的个案让我们着实领教了一番:据《中国经济时报》报道,河南泌阳交通局从2005年开始,大兴土木修建办公楼,连带职工宿舍与干部别墅群,前后共耗资1262.7万元,约相当于作为贫困县的泌阳当年财政收入的13.8%。而当记者调查时得到的却是来自官方“不是别墅是瓦房,而且是连排瓦房”的说法!!……

笔者孤陋寡闻,当然没有公仆们“走南闯北地考察”那样见多识广。实在憋不住想问一句的是:如果在别墅上加个瓦顶子就可以叫瓦房,那在价值60万的“瓦房”上再种上些“爬山虎”,岂不是可以叫茅屋了?!我们实在不愿意也没有精力去跟某些官员做无谓的名词之争,好吧,那咱就叫“联体瓦房”成不?

那到底是怎样的“瓦房”居然激起了如此大的“群众意见”?而当地有关职能部门为何会“谈交通局色变”?本应理直气壮的调查变得花公款的肆无忌惮与查处时的琵琶遮面之间所凸显的,又是怎样的形式反差与制度缺憾呢?……

让笔者感兴趣的是来自民间与官方针对同一项工程的截然不同的解读:在工人们看来“白墙红瓦,格局整齐”的豪华三层小楼,到了官员那里怎么便成了“由于局里人员少,资金缺口比较大”而不得已精简用度的“连排瓦房”?按照官方解释,因为“资金缺口大”才忍痛从两栋集资楼压缩规模而来的“一栋集资楼,两排联体瓦房”总该节省一些开支吧?那能够起到节约效果的恐怕也只有被变更的“两排18栋”瓦房了!按照工人的估算,每栋“廉政瓦房”的总造价都不会低于60万元,两排18栋瓦房的总建筑面积5400平方米,总造价(装修完毕)共计约1080万元。

照这样的思路推演,笔者强烈建议当地职能部门调查以下两点:一、介入调查未被节省开支的那另一栋职工集资楼(按道理,每单元造价肯定是不会低于60万元才对);二是关于交通局干部职工的收入问题(人无分大小皆有能力集资盖60万元的宅子,没有问题才怪!)……但问题显然不是这样,不管你是叫瓦房也好,是茅屋也罢,干部别墅群的实质都无法掩盖!

另一个让笔者纳闷的是当地有关部门的态度。在群众举报,相关部门已经介入调查的情况下,记者的调查为何依然阻力重重?“每到一个部门,记者亮明身份后,都受到了热情招待;一谈及交通局,对方的态度马上就判若两人,百般推脱”,从县委到县政府,从县纪委甚至到宣传部,为何对于交通局问题都是讳莫如深,唯恐避之而不及?

而报道中有一句话似乎隐约道出了上述怪现象的原因:“自群众举报泌阳县领导非法建造豪华住宅,本报介入调查以后,泌阳县交通局上下打通关节,大搞“障眼法”……”面对负面曝光,我们的官员总是要使出浑身解数来上下活动一番的,而实践也证明这样的“上下打通关节”是有一定效果的。可以想到,本案中的“相关职能部门”就是那些被打通的关节们!

关节被打通,关节也就丧失了法律所赋予的职责担当!大问题可以被“打”成小问题,甚至不是问题是功绩!这样的事件处理,我们已经不再鲜见。从当地传来的最新消息,又一次开始将事件往旧有的应对机制上引导——可以预想,“正在查处”与“严肃调查”之下,总会给我们一个“处理结果”来完结这一次的媒体关注。如是而已,恐怕也只会如是而已!

违法违纪的肆无忌惮与查处不法的犹抱琵琶之间,我们看到的何止是官场怪现状?制度设计上总是自称完美无瑕的多重监督机制为什么在每一个个案上总是失效的结局?花公家钱如流水,这水要流到什么时候才能遭遇制约的闸门?原本应当最及时、最有效行使媒体监督职能的当地喉舌为何总是难以避免“抬轿子,吹喇叭”的命运?常态失语的人大设计如何在个案的追问中得到制度激活?……

我们的追问已经疲惫,我们的追问也因为意义的永不过时而耻辱!在个案具象背后所隐藏的一体罪恶在一次又一次的媒体关注中被反思,被拷问,也被无法避免地放过去了!

延伸阅读>>

反腐在行动:周小川: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推进央行反腐倡廉工作

公众观公仆:柏墉:总理打伞

李振忠:拜托官员不如拜托法律

毕诗成:“待之以宽”何来高效公务员?

作者: 萧锐   编辑: 李新爱

>> 发表评论

如果您还不是凤凰会员,欢迎 注册

  • 用户: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 添加标签:

    (*添加多个标签用逗号隔开)

  • * 您要为您所发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 * 以上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凤凰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