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资讯 > 视点 > 正文 |
|
□蒋元文
统筹城乡发展,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市与农村发展的协调,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的和谐相处,既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重要任务,又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如何统筹城乡发展,必须首先理清思路,消除误区,抓住重点,以正确的指导思想来统筹政策措施,共建和谐社会。我的理解,所谓城乡统筹发展,重点在于以下几个方面的统筹。
一是城乡政策统筹。政策就是差别。一个地方的发展,政策是动因,也是差别之所在。无论是计划经济时期,还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都出现城乡差别,出现“三农”问题。一个重要原因,是政策问题。如交通事故赔偿就存在同命不同价的问题。由于政策的不同,使城市犹如一个巨大的漏斗,把农村的自然资源、人才、资金等吸引到城市,使城市的发展越来越快,越来越好,而农村的发展则越来越差。统筹城乡发展,尤其要注意政策的统筹,发挥政策的调节和平衡作用。这是统筹城乡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有关部门要下大力气清理过去存在的农村与城市、农民与城市居民不一致、不平等的政策措施,及时进行修改完善,该废止的必须坚决废止。同时,在制定出台新的政策措施中,要注意统筹考虑城乡的协调和平衡,做到城市与农村、工业与农业、工人与农民平等对待,以政策的统筹促进城乡发展。
二是城乡投入统筹。投入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城乡差别在很大程度上也源于投入不足。目前,城乡投入的反差比较大。大量的财政资金,投入到城市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中,农村的投入则比较少,医疗条件比较差,学校基础设施和师资力量也不好,农村人看病读书只有往城里跑。大量的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安排在城市,投入上千万,有的上亿,既推进了城市建设,又拉动了城市消费。与之相反,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农业现代化的投入则比较少,农村的发展只能靠城市“输血”。如果对农村的投入占到城市投入的三分之一,则农村的变化将是巨大的。统筹城乡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减少或转移中心城市的投入,把大量的资金和项目投向农村或中小城镇,通过农村的发展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推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农民离土不离乡,就能脱贫致富,既减轻了城市就业、社会保障等压力,又促进了城乡发展,何乐而不为。
三是城乡规划建设统筹。在城乡规划建设中,有一种比较实际和片面的认识,即:只要把城市建设和发展搞好了,就能有效吸引农民进城务工,把农民变市民,就能解决“三农”问题,城市的现代化,就是整个区域的现代化。在错误认识和思想的指导下,使一些人产生不良的政绩观,在工作中,急功近利,重城市,尤其是行政中心城市建设,特别是形象工程的问题比较突出。因为形象工程见效比较快,容易出政绩。而农村的发展,具有长远性、基础性的特点,时间比较长,在换届比较勤的情况下,很多领导都不会花过多的精力抓农村工作。一些地方重视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尤其是行政中心城市,忽视中小城市发展,城市越来越大,越来越好,农村则越来越差。有的地方把大量的土地征用,集中修建一些居民点安置农民,农民仅靠有限的安置费生活,不仅生活没改善,甚至比当农民更差。城市发展的结果,是大量农民沦为打工族,背井离乡生活在城市的边缘,导致诸多社会问题。统筹城乡发展,应统筹考虑城乡规划建设,重点发展中小城镇群,而不是盲目发展大城市、特大城市,通过中小城镇的发展就地就近解决农民务工经商、农产品转化的问题,以较低的成本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和协调,有效化解城乡二元结构。
四是城乡社会保障统筹。社会保障是社会稳步发展的重要防线,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目前,尽管城市居民的医疗、最低生活等保障制度还处在起步发展阶段,但相比较而言,比农村居民好得多,农村的社会保障比较差,并且覆盖面不宽,大量的农民缺乏基本的生活保障,城乡差别大,城乡不平衡的问题比较突出。统筹城乡发展,稳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农民基本的生存权,缩小城乡差别,就必须重视和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采取国家、集体、个人相结合的方法,健全完善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巩固发展农村改革建设成果,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的和谐。
原题:统筹城乡发展不是盲目发展大城市与特大城市
作者:
蒋元文
编辑:
吴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