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门搜索词:
“学术不端教育”作用大吗?
2007年03月28日 10:58投票数: 顶一下  【

中国科协日前发布《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时,科协领导透露,学术不端教育将纳入高校课程体系。“高校里的学术不端教育,将以本科生为主体、以研究生为重点,目前,在清华大学等开展试点。”中国科协常委、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杜祥琬院士说,针对请“枪手”代写论文、网上成段复制他人图文资料等“见怪不怪”的行为,杜院士说,在高校开展学术不端教育,一是明确地告诫学生,什么是学术不端行为,二是引导学生、尤其是研究生,应该自觉遵守科学道德规范,养成良好的学术习惯。

学术不端教育纳课程

“学术不端教育”纳入高校课程体系,并将在清华大学进行试点,中国科协的此番举措,当然不是无的放矢,而是有针对性地瞄准了存在于当前高校中的诸多“学术不端”现象,堪称有备而来。毕竟,当“改编”、“拼凑”、甚至“抄袭”成为高校论文炮制的新方时;当“拷贝”、“黏贴”的简单复制被弃之不用,进而为更加明目张胆的“枪手代劳”所顶替时,“高校学术”本该具备的严谨、求实等属性显然正遭遇史无前例的颠覆,并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当此时,在高校课程体系中引入“学术不端教育”,或许可以被称之为“悬崖勒马”、“力挽狂澜”的救命之举。

管理机构监管乏力

不过,这类以开展“学术不端教育”的方式来预防“学术不端”的策略,固然是相关部门出于美好期望而提出的善举,但是这样的举措究竟能否收获期望中的效果?又是否真的有益于高校“学术不端”现象的化解,似乎还需另行论证。不难预计的是,即将出现在高校课程体系中的所谓“学术不端教育”,想来不过是将各类“学术不端”现象加以罗列,并辅以道义上的批驳或说教罢了。而这一教育模式得以生效的前提,显然是建立在学生们对于“学术不端”行为缺乏认知与了解的基础上的。

但是,现实的情形却是,高校大学生、研究生中的“抄袭”、“剽窃”行为之所以愈演愈烈,并不是因为这些学生不知道这类行为属于“学术不端”,恰恰相反,明知“不端”而为之,恰恰是背后的逻辑所在。原因也很简单,一方面,当前不少大学的学术管理与监督机构与机制基本上没有,即使有,也多半是“稻草人”机构,吓人还行,防贼不灵;另一方面,对于被发现的“学术不端”行为,也往往因为法不责众而免于惩处或处罚轻微。于是乎,与遵守学术规则相比,“学术不端”行为的付出少、风险低,但收益却不少,如此划得来的买卖,何乐而不为呢?

可见,当前存在于高校体系中的“学术不端”现象,并不是学生缺乏这方面的是非善恶辨别能力,而恰恰是高校体系中松弛的学术监管力度与乏力的学术惩罚机制,共同纵容了“学术不端”现象肆无忌惮的滋长。从这个意义上说,在高校课程体系中引入“学术不端教育”,或许又将成为一个“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案例,如此课程的设置,不仅遏制高校“学术不端”的良好愿望难于取得,在高校学术监管与惩处机制继续缺位的前提下,“学术不端教育”没能遏制“学术不端”现象,反而授人以“学术不端”伎俩的“乌龙”效果,倒是需要警惕。武洁

来源:香港大公报

   编辑: zhf

>> 发表评论

如果您还不是凤凰会员,欢迎 注册

  • 用户: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 添加TAG:

    (*添加多个TAG用逗号隔开)

  • * 您要为您发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 * 以上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凤凰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