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应检讨钓鱼岛策略
2006年10月30日 10:00
相关Tag
香港“保钓二号”渔船日前在钓鱼岛海域遭日本舰艇碰撞,船身损毁被迫回航。保钓运动历经数十年,尤其是最近十年随中日关系的恶化而更为壮烈。但随近期中日关系渐趋缓和,中日双方都有必要反思一下,如何将围绕钓鱼岛的主权争端掌控在一个适当的范围之内,既不影响民众对主权的宣示,同时又不影响双方关系改善的大局。

三年前,笔者曾发表一篇后来得到广泛转载、也引起广泛争议的文章,题目是《面对日本:中国人应成为智者,而不仅是勇士──给保钓运动泼一点“冷水”》。笔者当时提出,围绕保钓运动而产生的反思,可以从三个不同的层面展开:一是如何使保钓运动变得更富有实际成效,而非仅仅以热情乃至生命重复悲剧的循环;二是政府决策者如何以战略定位出发,分轻重缓急地解开中日关系中的层层死结;三是中国全民族如何进行深刻的文化反思,真正脱胎换骨地完成民族现代化的进程,这样中日关系才能找到真正合理的定位。

北京克制 用心良苦

当然,这样的反思主要是在中华民族的范围之内展开;而涉及到中日双边关系中的钓鱼岛争端,无可否认,日本政府在其中扮演了一个不甚光彩的角色,其心胸和度量与中国政府的忍耐、克制相比,形成截然反差。众所周知,在历次保钓运动中,日本政府都派遣船只乃至舰艇阻拦,甚至采取暴力行动。日本内阁官房长官盐崎恭久还表示,日本海上保安厅向该艘进入“日本水域”的船射水,并警告船上的抗议者,如果他们登上该列荒岛,就会被捕。同样是宣示主权,但类似日本内阁官房长官这样的强硬言论,几乎很少从中国官员的口中发出过。

最近几年,在钓鱼岛问题上,中国政府一方面强调对钓鱼岛的主权,另一方面则对于保钓行动采取事实上“不阻拦,不鼓励”的策略,同时在官方舆论上也刻意回避对钓鱼岛问题的渲染。所有这一切,在中国国内一些激进人士看来,似乎过于软弱,但实际上却彰显中国政府从中日关系大局出发、不使局部矛盾影响整体双边关系的良苦用心。

强硬行动 无助磨合

而这种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在刚刚开始的“安倍时代”得到了集中的体现。笔者之前多次论述,中日关系正经历一个两国历史上首次国家定位和民族心理调适过程,必然伴随许多结构性矛盾(如历史、领土、资源、经济竞争和潜在战略冲突等),这些矛盾中的任何一个,若单独剥离出来并无限放大,都可以成为中日关系立时崩溃的导火线;过去五年的“小泉时代”证明了这一点。

安倍晋三上台后,中日双方及时调整了战略思维,采取适当的“模糊策略”,尽可能将中日之间的上述矛盾,综合掌控在一个可管理的范围之内。这需要双方领导人的战略眼光和高超的政治技巧。十月八日安倍访华,开启了双方微妙磨合的第一步。

但笔者之前曾有论述,中日结构性矛盾不会因安倍访华而消弭,相反,中日在一系列问题上的真正磨合,将从“安倍时代”开始;最近的钓鱼岛风波,也许就是这一磨合的第一回合。既然这样,双方至少在政府层面要保持相当的克制。类似日本政府最近的强硬行动以及盐崎恭久的强硬言论,都丝毫无助于磨合进程,安倍政府应进行内部深刻检讨。(凤凰视点)

文: 邱震海

   编辑: luwl


>> 发表评论

如果您还不是凤凰会员,欢迎 注册

  • 用户: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 添加TAG:

    (*添加多个TAG用逗号隔开)

  • * 您要为您发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 * 以上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凤凰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