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6,半个世纪的传奇(四):痛击鬼怪和星战士
决战战斗机歼6Ⅲ(上)
针对边境愈来愈紧张的局势,空军要求112厂生产适合大机群作战而且性能比歼6好的中空大速度战斗机。此时的112厂歼6改型小组改名为“歼6飞机设计改进小组”,由刘志远、孙荣轩、毛毅连、徐绍彦主要负责,试飞员、顾问林毅,601所的孙新国、薛成德参加。这种用于大机群决战的新型格斗歼击机命名为歼6Ⅲ,主要改进目标是提高空战格斗能力,同时提高最大平飞速度,加大航程和缩短起降距离。
112厂从1968年准备改型设计。1969年2月,空军、三机部在空军第11航校联合召开歼6、歼7改进改型工作会议,会议上明确提出了歼6改进的战术技术要求,并确定601所、空军一所和空军部队派人参加改进改型工作。
根据设计要求,112厂很快确定了飞机改进方案,主要改进是:换装推力加大的涡喷6甲发动机;机头进气道中央加进气锥;加大机翼弦长,减小展长;加挂霹雳2空空导弹。112厂决定先生产2架原型试验机。1969年8月5日,第一架歼6Ⅲ飞机3639号由试飞员刘建凡首飞成功。经过初步试飞认为歼6Ⅲ型歼击机的性能比基本型有很大提高。8月22日,歼6Ⅲ第一阶段试飞开始,在试飞中飞机速度达到马赫数1.45。第一阶段试飞结束后,歼6Ⅲ飞机3639号转到空24师试飞,为了进一步提高飞行马赫数,112厂派人更改了进气口机头锥,飞机在随后的试飞中速度达到了马赫数1.5。
由于飞机性能大幅提高,空军非常满意,歼6Ⅲ飞机于1970年就开始大批量生产,当年生产303架。然而,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待续)
本文由《航空世界》独家授权凤凰网军事频道使用,转载请注明出处。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编辑:
胡楠
|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