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根据参考消息的报道及时调整炮击金门计划
2008年04月21日 13:25新闻午报 】 【打印

“大读者” 点拨参考报道工作

参考报道能在最高领导层的决策形成过程、决策贯彻过程,甚至决策检查过程中发挥作用,和“大读者”对这项工作的重视、关心分不开。每当关键时刻,“大读者”总要对参考报道工作点拨一下。像上面说的打破中美关系僵局前,在1970年春季,毛泽东就在考虑扩大参考刊物的发行范围了。他亲自在人民大会堂的服务人员中进行调查,发现服务员们因平日看到的材料太少,国际常识太差。后来,给他们看了《参考资料》,很多问题都能回答出来了。经过研究,决定扩大《参考消息》的发行范围,让全国每个共产党的基层支部都有一份。这一来,《参考消息》的发行量从60万份扩大到300万份,看到的人就更多了。周恩来后来曾对来访的法国总统蓬皮杜说,毛泽东认为,“这个发行量还太少,照他的意思发几千万才好”。目前纸张、技术还有困难,这个目的总要实现才好。

此前关于参考报道的定位和发展方向,也是由于“大读者”的指示才定下来的。那是1958年炮击金门后,由于《参考资料》编辑工作的粗糙,未能完全适应“大读者”的需要。

当年10月,毛泽东特派他的秘书林克来新华社传达他的批评,要求参考报道的编辑人员“学习党的政策”。等到新华社的检讨送上去以后,11月份,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胡乔木又专门来新华社传达中央常委的意见,要求新华社成立“首先为中央服务”的专门的“参考材料编辑部”,成立一个“具有研究性质、为中央各作战单位提供参谋意见”的编辑部。这个意见,促进了参考报道在新华社内成为一个专业的报道系统,建立了专门的编辑部,参考报道业务得到很大发展,也就能够更好地为“大读者”服务了。

新华社成立参编部后,工作按照“首先为中央服务”的精神安排优先次序,传递层次有五六道,参考报道得以不受干扰而有序地进行。

参考报道受到“文革”的干扰破坏

不想只有七八年时间,参考报道长期积累和执行的“及时、全面、客观、如实”的报道方针及传递层次就受到了“文革”的干扰破坏。

参考报道遭受到干扰破坏的事例,这里不一一列举,只把1967年至1973年新华社实行“军事管制”前夕到“军事管制”基本结束这一期间,周恩来对参考报道的部分意见抄在下面,就可看出“文化大革命”对参考报道的影响已经及于“大读者”的工作了。

1967年5月28日,周恩来说:《参考资料》报喜不报忧。不登敌人骂我们的一些东西,人们就不知道多方面的情况。不要“怕”字当头,不要怕群众造你们的反。

1970年6月29日,周恩来说:毛主席交代过,《参考资料》不要自己标标题,原来怎么标就怎么标,让读者自己判断。

1970年9月2日,周恩来说:(一)经过研究,并请示了毛主席,以后《参考资料》首页上不再登语录。从9月5日起,《参考资料》不要登语录了,《国际共运参考资料》也不要登了!(二)关于《参考资料》等刊物的编辑工作:哪些重要,推荐给毛主席、政治局看的,排在前头。按地区看,容易忽略过去。我现在得先看目录,有时从头翻,得花两小时,按题目看一个半小时。把值得看的放在前面。(三)《参考消息》主要是正面的,也要选登反面材料,使大家有所比较,否则不能起广泛教育作用。

1971年7月17日,周恩来说:《参考消息》对尼克松将访华的公告的反应登得太少。《参考资料》作了大量的报道。《参考消息》的发行量大,对公告反应也要报道,基本上应和《参考资料》一样,正面的、反面的都要登,当天登不完,第二天还可接着登。

1973年6月15日,周恩来说:《参考资料》每天要登一篇有关台湾的消息和言论,骂街的不要。

……

上面抄录的文字也可以看出“大读者”对参考报道受干扰的不满。当然,还有的干扰是直接破坏,但又是暗中的破坏。

1967年4月17日,《参考资料》下午版登出一篇日本《朝日新闻》介绍中央文革小组组长陈伯达的文章,其中提到他青年时曾在南京被捕入狱。陈伯达看到后,立刻让秘书打电话给新华社,把这期《参考资料》全部回收,包括“北京的和外地的”,连发给毛泽东的那一份也回收了。

1976年4月,周恩来逝世后的第一个清明节,北京市民纷纷到天安门广场表示悼念,并借机发泄对“四人帮”的不满。由于规模太大,信息无法掩盖,外电外报中都有报道。姚文元无法禁止,却想出一个办法,下令参考刊物不刊登单条消息,而用“综合”编写反映。参编部写出综合稿件后,要送他审批后再登。

1976年7月6日,朱德逝世。姚文元急忙给新华社下令,“《参考消息》要严格限制刊登国际上有关反应的数量,《参考资料》也要注意”;国际参考报道“要记住周恩来总理逝世时期所犯的错误”。所谓“错误”,就是参考刊物当时刊登了大量国外对周恩来逝世的反应。

以上这些事实,在“大读者”那里恐怕不会被察觉出来,所以,陈伯达、姚文元才敢于利用他们跻身“大读者”的行列,又拥有主管新华社工作的权力和机会,对参考报道进行明目张胆的干扰和破坏。此等教训,应当时刻铭记。

□B10、11版均摘自《党史博览》

2008年第4期 张辛民 文

<< 前一页123456后一页 >>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编辑: 胡楠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凤凰图片奥运火炬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