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根据参考消息的报道及时调整炮击金门计划
2008年04月21日 13:25新闻午报 】 【打印

周恩来亲自为《参考消息》挑选文章

1959年9月,赫鲁晓夫访问美国,和艾森豪威尔举行“戴维营会谈”,被认为是“美苏勾结,主宰世界”的标志。1962年夏,苏美又搞防止核扩散协议,更加深了这种判断。1960年,中国开展“反修”斗争后,设法打破“美苏勾结”就成为各种涉外工作的主线。到1963年,赫鲁晓夫向中国送来战表,并在莫斯科的苏联共产党群众大会上大放厥词,历数中国党的不是,这一下就把中苏两国的分歧完全公开在世界面前,也使中国放开了手脚,公开指名批判赫鲁晓夫,展开了所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两条路线的辩论”。在这场“大辩论”中,中国方面原来拟定了10个题目,谁知赫鲁晓夫经不起辩论,在中国方面刚说完9个,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九评”,1964年10月在中国刚宣布试爆原子弹成功的同一天,赫鲁晓夫就被赶下了台。

赫鲁晓夫下台,苏联会不会改变路线?毛泽东派周恩来率团参加莫斯科的十月革命庆祝活动,并进行摸底,得到的结论是苏联仍要坚持既定的路线。毛泽东更认定苏联没有放弃要颠覆他的领导地位的阴谋。

1968年发生了“布拉格之春”事件。第二年,也就是1969年3月,中苏在黑龙江珍宝岛发生武装冲突,接下来就是苏联在中国边境“陈兵百万”。在这种形势下,陈毅、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四位老帅座谈国际形势。他们根据《参考资料》等第一手材料,从美苏中大三角关系出发,分析了国际形势,向中央提出了建议:尽快恢复中美大使级会谈,争取打开中美关系的僵持局面。

调整战略格局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一项重大的外交方面的系统工程。自从中美双方都有了决心以后,世界人民看到的是:美国取消了人民访华限制,美国青年乒乓球队应邀访问中国;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作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和毛泽东并肩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参加中国国庆典礼;美国总统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一贯高调反共的尼克松以总统身份应邀访问中国,坐在毛泽东的书斋里谈话,并和周恩来签署了《中美上海公报》……这些都是世界政治舞台上的一幕幕重大场面。要想让长期接受反美教育的中国人民接受上述事实,必须大做一番思想工作,至少是进行一次广泛、深入的形势教育。这个思想工作、形势教育没有采用传统的方法——先内后外,逐级下达,而是一竿子插到底,通过“内部报纸”也就是《参考消息》直接地告诉干部、群众,并且没有由中国人出来说话,而是听外国人怎么说。

斯诺报道的同毛泽东、周恩来的6篇谈话,先后刊登在《参考消息》第一版。那时《参考消息》的发行量只有100万份,不能满足读者的需要,于是通知各省、市可以按需要加印。这一来,6篇谈话的单行本便在全国发行开了,有几百万册。通过斯诺的报道,人们从中了解到了毛泽东、周恩来怎样看待当时的国内、国际形势,以及准备采取什么样的方针、策略。

那一阶段,《参考消息》上几乎每天都刊登很有分量的外国评论员分析国际关系、形势的文章,这些文章中相当一部分是周恩来亲自从《参考资料》中选出并指示《参考消息》刊登的,甚至有的文章登在哪个版,他都指示清楚。因此,这一时期,周恩来成了《参考消息》实际上的总编辑。

从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到中美建交的30多年里,中美两国一直敌对着。那时越南战事还没有结束,中美两国领导人已经坐到一起谈恢复关系、共同对付“北极熊”了。这是一个多么巨大的变化!在这一转变中,中国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状况可以说是“风平浪静”。这种“风平浪静”的局面,不能不承认《参考消息》在其中起了重大作用。毛泽东办《参考消息》让干部、群众“经风雨、见世面”的目的应该说达到了。这也是“大读者”利用参考报道贯彻决策的成功范例。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编辑: 胡楠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凤凰图片奥运火炬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