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解放军精确打击:指令无声 反应时间仅一秒
2009年10月13日 08:16解放军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相关标签: [无人机] [火炮]

编者按 随着信息化作战装备和指挥系统的大量使用,火力打击正朝着精确化、体系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前不久,广州军区某集团军按照“信息主导、火力主战”的思路,组织防空兵和炮兵对空中、陆地、海上目标实施联合精确侦察、精确指挥、精确射击、精确评估,有效地提高了部队信息化条件下精确火力打击能力。本版从今天起,将以见闻形式陆续刊登演练中的亮点,敬请读者关注。

金秋十月,南粤大地,再起硝烟。广州军区某集团军一场精确化火力打击演练拉开战幕。

空中“敌”机临近,地面“敌”群轰炸。而指挥所内,一片宁静。既没有见到以往电话单机上传下达的繁乱,也没有听到打印文书嘎吱作响的嘈杂,更没有往来人员掀帘子的频繁“报告”声。在键盘、鼠标的敲击声中,所有人脸上都写着一种泰然若定的沉着、冷静。

“东南方向,高度3000,距离150公里,有‘敌’侦察机向我靠近……”一条空情由前方观测雷达站悄然传至防空作战群群长、某防空旅旅长黄大军的指挥电脑屏幕上。没有对讲机、没有电话机,黄旅长亦没有像往日那样一手叉腰、一手持喊话器的指挥“姿态”,而是坐在电脑前,轻点鼠标,不动声色地向阵地上的雷达、观测仪、测距机、光电信息处理器等设备发出一道“对空侦察”的指令。

指挥所内,依然宁静。而前沿阵地,一片忙碌,马达轰鸣,电波声声。一条条有关“敌”机的空情数据,迅速从四面八方“流”入指挥系统。

“过去,指挥员通过电台、空情图板用口令进行指挥,下达、回复口令本身也需要时间,所以很难做到实时精确指挥。”黄旅长边向记者介绍,边用口令现场演示了一遍对单批目标从侦察、捕捉到射击的指挥全过程。记者粗略估算了一下,以前从标图员向群长报读“敌”机方位到群长下达完“全群东南搜索”命令,时间需要23秒。当数据传到前沿阵地时早已失去时效,各炮阵只有凭经验估测装完诸元。

如今,无需指挥员、传令兵喊破喉咙,刚才捕获的“敌”侦察机目标诸元数据在悄无声息中通过指挥自动化平台对其准确性进行判读、评估后便实时向火炮、导弹进行传递,并引导射击,时间不过1秒!

空中警报尚未解除,地面烽烟再度燃起。“东南无名高地发现‘敌’装甲集群请示群指,是否对其展开炮击……”前方观察所传递回来的一道情报让炮兵指挥所内的气氛静得有些凝固。

此时,炮群群长、某炮团团长王元彬迅速敲击键盘下达指令。随着嘀嘀嗒嗒声响起,几道指令迅速发出。霎时,地面雷达、空中无人机以及外空的卫星立时睁大眼睛“盯”住了这片无名高地;装甲群装备的具体数量、位置、兵力部署以及地形、地貌等要素,全部以数据的形式呈现在王团长的电脑屏幕上。

输入数据,计算机根据我方兵力部署以及装备战技性能迅速生成作战文书并发送给各火力单位,什么时候打,打哪个位置,打多少炮弹……所有要素在电子文书上一目了然。王团长迅速敲击计算机上的“Enter”键,又一条指令发出。

如此精确、快捷、科学的指挥体系让记者恍然大悟:难怪指挥所内听不到此起彼伏的电话声和打印机的打印声,帐篷里也看不到机关、分队干部往来忙碌于报告情况、收发公文的身影。

夕阳西下,晚霞映红整个山脉。透过帐篷的窗口,记者看到窗外已是炮火连天、地动山摇,而指挥所内却依然安静……(特约记者 李华敏 张科进 罗辑)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