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实现潜艇某系统国产化 长期缺少该核心技术
2009年01月22日 08:14解放军报 】 【打印
相关标签: [发动机] [潜艇]

资料图:被打捞出水的“库尔斯克”潜艇舱段

◆500立方米模拟舱段 “水下龙宫”陆上试

俄罗斯“库尔斯克”号潜艇事故的阴霾一度弥漫世界海军,潜艇的安全性能不仅关乎艇员生命安全,而且关乎国家形象和国防安全。消除艇员紧张心理的良药是装备真正可靠过硬,而安全性设计则是根除装备“先天疾患”的保障。代表室在装备设计论证阶段,就把安全作为专项设计指标纳入综合考察指数,并会同研制方先后列出18项安全性验证项目,编写了安全性试验、安全使用和安全维护大纲,创造了海军装备研制的多项“首次”。

水下装备陆上验。俗话说:是骡子是马上场遛遛看。为了彻底解除官兵对新装备的疑虑,军代表们决定“以身试验”。一座两层楼高、500立方米大小的模拟舱段拔地而起,军代表将各种操作设备装进舱段内,用于各种试验特别是安全性能的测试。

该型装备需要加装一种特殊燃料,使用起来有一定的危险,特别是当燃料的某种成分在空气中的浓度超过一定比例的时候,容易引燃橡胶件,一旦过热或遭受碰撞,会急速膨胀引发爆炸。因此,储存该燃料的燃料罐必须“抗震”和“绝热”。为了确保燃料罐“抗震”,代表室组织设计人员从材料的选择到工艺的形成,全部作详细的分析报告。每寻找到一种新材料,代表室就协调承制单位做抗冲击试验,最终,通过反复验证找到了某种特殊材质的支撑材料,满足了燃料罐“抗震”需求。为了解决“绝热”问题,代表室与设计人员一起研究,最终选择把罐体结构设计成类似水瓶内胆的结构,采用多层保护,保证了罐体绝热需要。

确定了试验地点,解决了试验燃料,那么由谁来担任试验人员呢?要参加这样的一个试验,不仅要具备强健的体魄,还要有过人的胆识。毕竟,这种测试在国内尚属首次。在250小时封舱试验中,人员要在完全封闭的状态下完成一系列操作,考察整个装备系统的实际工作状态。尽管前期已经做了大量细致准备工作,但仍有发生爆炸的可能性。令人动容的是,所有参与研制的军代表均向党支部递交了参与试验的申请。但总代表武晓云和副总代表景国辉决定亲自上阵,在经过250小时的试验后,他们安全地走出了舱门。一位用装部队指挥员走上前来,紧紧握住武晓云的手,激动地说:“有你们这样的军代表,我们的训练就有了安全保障。你们这种奉献精神和勇气,让我们潜艇官兵感动放心!”军代表们用科学的态度和献身的精神验证了新装备的安全性能,更赢得了用装官兵的阵阵掌声。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