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于3月30日刊发的报道《国民体质监测显示我国青少年体能连续10年整体下降》,引起了公众广泛关注和讨论。青少年体质持续下降的主要责任在谁?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腾讯教育对3016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67.9%的人首选“应试教育体制”,48.6%认为责任在“政府”,48.1%的人选择“学校和老师”,43.4%的人选择“父母”,41.3%的人认为“青少年自身”也要承担责任。
nbsp; 我国专职体育教师配备率只有38.8%
“大家就关心学习成绩,根本没什么运动时间。”福建省福州市高三学生孙莹发现,自从上了高三,体育课就被取消了。放学回家就是写作业,每晚都得到1点才睡,早上7点就得起床。“我总觉得体力不支,很容易感冒。班里同学也经常生病,比如发烧、胃痛、出水痘等。”
说起孩子的体质,北京市民王女士既担忧又无奈,她的儿子看起来又高又胖,但是免疫力很差,“就是吃得好、运动少。怕耽误他学习,所有的事情我们家长都包了。”
本次调查显示,77.4%的人认为青少年体质下降的首要原因是“学习压力大,没有足够的体育锻炼时间”。
“体育师资不足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国际奥委会委员杨扬,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说,我国规定中小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但是体育老师不够,很难保障落实。2007年一项对8000所学校的调查显示,我国专职体育教师配备率只有38.8%,专职体育教师的师生比为496.2∶1,农村约有80%的学校没有专职体育教师。
杨扬指出,在不少城市,社区健身设施大多适合中老年人。在一些地方,学校教育经费短缺、场地器材不足的问题依然严重。
“我国对于体育的投入,竞技体育过大,大众体育相对薄弱。”北京大学体育部教授、运动健康专家何仲恺博士表示,虽然自从北京奥运会后国家对于全民健身有了进一步的重视,并在去年颁布了《全民健身条例》,但是全民健身的氛围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积累。
调查中,对于青少年体质下降的原因,68.1%的人认为是“学校不注重体育教学”;61.6%的人感觉是“青少年饮食不健康”;49.0%的人认为是由于“体育锻炼设施过少”;47.5%的人认为原因是“目前家长对孩子过度保护”。
在高中体育老师谢毅看来,青少年体质下降和家长的过度呵护有很大关系。在学生中,现在上下学车接车送的现象比较普遍,学生的吃苦耐劳意识也很淡薄。
69.0%的人支持将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提升为国家战略
北京大学大一学生凌霄回忆自己的高三,她发现,坚持每天运动半小时使她一直保持了良好状态。“我高中的同桌平时成绩非常好,但因为每天学习时间过长把身体搞垮了,到了高三经常请病假。倒是我身体素质好,精神状态也好,高考时反而超过她20多分考进北大。”现在,凌霄依旧每天锻炼,“运动过后出汗的感觉很爽!”
公众会专门花多长时间在运动上?本次调查发现,17.9%的人几乎不运动。19.1%的人每周运动时间在“1小时以内”,23.6%的人每周运动1~2小时,17.8%的人每周运动2~4小时,11.7%的人每周运动4~6小时。仅6.4%的人每周运动6~10小时,3.4%的人花在运动上的时间达到10小时以上。
何仲恺表示,公众锻炼时间不足,除了工作学习繁忙之外,人们对体育的认识还存在误区。很多人都觉得爱好运动的人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结果都不爱锻炼。而西方是把体育运动看做是游戏,参加锻炼是在“玩”。
“青少年运动习惯的养成在中小学阶段特别重要,到大学就晚了。”何仲恺说,中小学老师尤其要加强对体育的认识,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和良好的健身习惯。
谢毅认为,青少年单纯靠体育课锻炼肯定不够,“体育课只有45分钟,一个班五六十个学生,老师可能照顾不到每个学生。还要靠家长周末带孩子去运动,慢跑、打球都是比较好的方式。”
“一周运动3次、一次30分钟、中等强度的锻炼会比较合适。”何仲恺说,运动不仅可以健身,还可以健心。对于青少年来讲,心理问题远多于身体问题,运动就是很好的宣泄途径,可以把心中的不快在运动场上发泄出来,在增强体质的同时也可以培养社交、团队精神。
“增强青少年体质理应成为国家战略。”杨扬建议,应尽早设立青少年体育的专项基金,增加并完善学校体育设施和器材,特别是侧重于对中西部农村学校的支持,同时还要对体育师资进行多元化的培训。
调查显示,为增强青少年体质,69.0%的人支持将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提升为国家战略;61.6%的人建议减少青少年课业负担;60.1%的人希望完善学校体育活动场地和设施;57.5%的人认为要加大公共体育设施投入;51.1%的人赞成把体育列入升学考试的必考科目;47.0%的人认为主管部门应该加大对学校体育工作的考核力度。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王聪聪
编辑:
邵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