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西藏中学雏鹰电视台主持人在播音
西藏中学,如同坐落在京城里的一座雪域城池。围墙内的藏族学生们,感受着自己的快乐与压力
本刊记者/杨时旸
2月19日。北京。大雪。
京城北四环东路上,坐落着一座西藏传统式样的建筑。这里是北京唯一一所西藏中学。全校共有810名高中学生,全部来自西藏。
上午10点,课间,穿着蓝色校服的学生们在操场上打雪仗,雪团纷飞,笑声不断。有男生用藏语打闹,女生聚在一起用汉语大声喊着“加油,加油。”
来自日喀则的年轻保安坐在收发室里,与出入的老师打招呼,然后认真地启动按钮关上学校大门。
吃宫保鸡丁,喝雀巢牛奶
西藏中学是高中校,看上去和一般的北京高中并无二致——教学楼、宿舍楼、食堂、足球场,就连菜谱也是宫保鸡丁、水煮肉片、白菜豆腐、米饭和花卷这样的大路菜。
如果不是草坪的石头上刻着的藏语标识,很难知道这里的学生全都来自西藏。学生们统一穿着校服,佩戴团徽,拿着汉语课本,从食堂买雀巢牛奶和康师傅乌龙茶。
下午两点,童谣“小蜜蜂”响起——这是上课的铃声。《中国新闻周刊》记者旁听了高二年级的一堂音乐课。音乐教室里有40个凳子,前面有一架钢琴和一组音响。旁边有两条哈达。黑板上用汉藏双语写着歌唱拉萨的歌词。
“今天我们学习笛子,这学期结束之后,每个人都要学会用笛子吹8到10首藏族歌曲。”老师说,“学会了,你们回家,你吹笛子,爸爸唱歌,妈妈跳舞,多好。”
老师开始播放笛子演奏的曲目让大家欣赏,有奔放的藏族学生用脚跟着打拍子,把木地板敲得咚咚响。音乐结束,老师问,“北方的笛子叫做邦笛,知道为什么吗?”有男生起哄,“因为是丐帮用的!”全班哄笑。
达瓦多杰是高二(1)班的班长,也是学生会主席。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记者,男生喜欢看武侠小说,女生喜欢看韩剧。
达瓦多杰来自西藏林芝,一米七的个子,瘦且结实,长相精神,去年12月他当选为校学生会主席。
在西藏中学这样一个全日制寄宿学校里,学生会主席并非虚职,“从起床出操到晚上睡觉都得管,协助老师。”达瓦多杰说,这几天他正在筹备藏历新年的庆祝活动。2月25日是藏历新年的大年初一。
西藏中学为高中校,学生按照城镇和农区分别每人每年交900到1000元费用,学校为学生饭卡里每月充值390元饭费作为补助。
学十七大,爱超女
下午两节课结束后是自习。学生们大多在教室里看书,也有人在准备黑板报。上面画着一个西藏新年拜年用的鼎,线条流畅色彩丰富。达瓦多杰坐在教室最后的一把椅子上,时不时有同学叫他“班长”和他用藏语商量事情。
书桌抽屉和旁边摆满了教材,因为是文科班,历史和政治书很多,和普通中学相同的内容——世界版图和社会主义优越性。政治课上,老师也发放过“学习十七大精神”的小册子。学校开设藏语课,每周一节。如果考内地大学,藏语不算成绩,拉萨的西藏大学录取时,藏语也只作参考。
板报旁边是卫生值日表,有调皮的学生在同学名字后面写上外号和各种称呼,比如“笔畅”,藏族学生同样喜爱“超女”。
作为学生会主席,达瓦多杰在别人自习的时候要到校团委准备其他工作。他安排几个学生列出新年藏餐的值班表。“所有藏餐都由学生自己制作,我们都会做。”他笑着说。学校前一天晚上刚从拉萨空运来酥油。藏历新年是他们每年唯一一次可以吃到藏餐的机会。
和这些同学一样,达瓦多杰6年前从家乡到内地上学。小学毕业考入佛山一中西藏班。“南方天气很热,喜欢吃甜的,西藏人喜欢吃辣的嘛。不习惯。但是不习惯也得习惯,4年不能回家嘛。”达瓦多杰说。
按照规定,在内地就读的西藏初中生1年预科3年初中,这期间不能回家。“一是担心安全,太小嘛。还有就是那时候都很想家,有人回去就不想回来了。”达瓦多杰说,“刚到内地的时候,都想家啊,尤其女生经常在一起哭。慢慢的,大家24小时在一块,想爸爸妈妈就淡了。”
在西藏读小学的时候,达瓦多杰和同学一样都拼命想考到内地读书。西藏生源在内地,基本以西藏班和西藏学校为主,全部为寄宿制。“我上初中的时候也和内地学生一块踢球,学校也组织手拉手。现在高中了,和外边其他学生基本没什么接触。”达瓦多杰说。在这个学校的围墙里,他们有着自己内部的生活,快乐和压力。
西藏生有着自己的升学体系,但压力仍然很大。“不和汉族学生竞争,但是我们内部也有竞争。”达瓦多杰说,“以前上了高中百分之百有大学上,但去年西藏中学有240个毕业生,就有十七八个被淘汰了。”
学校管理十分严格。平时严禁不请假外出,只有周六周日分别有几个小时的外出时间。
在团委办公室的筹备工作一直进行到下午5点半左右。晚饭后,达瓦多杰要到健身房看大家的藏历新年节目彩排。
相关新闻: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查看心情排行]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 ||
作者:
杨时旸
编辑:
邵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