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资讯 > 大陆 > 正文 |
|
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之后,湖北、湖南、辽宁、广西、四川、广东等地区正在争夺第三个“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由于有别于1979年起陆续设立的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等“经济特区”,因此被称为“新特区”。(5月15日中国经济周刊)
对新特区设立资格的争夺,显示出各地加快改革与发展的冲动,按说这是好事,总比安于现状、无所作为要强得多。可问题是,这种老套的、树样板式的特区发展模式,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下,在强调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执政理念的背景下,是否值得商榷、重新考量呢?
改革开放之初四个经济特区的设立,确实起到了在原有体制之外开辟新天地“杀出一条‘血路’来”的示范作用。尤其是深圳特区的改革创新,有力地推动了全国的经济发展和思想解放,功莫大焉。然而,无论这四个特区还是后来的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抑或遍地开花的国家级、省级、市级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单独划出一块地来,实行特殊优惠的政策,什么都自成一体,好像“国中之国”。
随着中国加入WTO与国际接轨,随着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这种搞试验、树样板的特区发展模式,显然已经不适合时代的要求了。过去大多数人思想都不够解放,各项政策掣肘制约的现象比较严重,搞特区或开发区有其必要。可如今时势大异,各种改革新招都允许尝试和推广,就连外商投资企业也要实行“国民待遇”,与国内各种经济成分的企业平起平坐,充分显示市场经济一律平等的本色。在这种情况下,还执意将一些国家级开发区升格为新特区,到底有多大的必要性呢?
如果说觉得享受的政策仍然不够,还需要以这种特殊形式争取更为宽松自由的政策,那么这些有悖于平等精神的特殊待遇,对其他地区、其他企业会不会无形中造成了损害?倘若说这种放权具有合理化因素,那么为什么别人就不可以享受呢?
当前各地兴起的“新特区热”现象,确实让人匪夷所思。时至今日,“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发展阶段已经过去了,应该进入一个更为理性、科学的新阶段。既然是综合配套试验改革,就别再搞什么特区,别再树什么样板了。假如大胆地拿一个行政区域搞整体改革试验,将更有利于促进社会全面综合发展,造福一方,对官员来讲也更有挑战性,更能检验其能耐。
因此,地方官员的能耐,别总局限在舍陈出新上。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应惠及更多的百姓。别光顾抓典型、树样板了,不能光往小碗里盛满喷香米饭,还必须把众人的大锅里弄得饭菜飘香。对已有的东西进行改革完善,固然难度更大,可也不能都放弃不管,反去另辟新天地,一味寻找新的增长点。不能老是满足于拆东墙补西墙,在兴办一些新企业的同时,却也把另一些已有的企业搞垮了。把闪亮的东西都归拢到一块儿,往脸上贴金,把不好的需要改进完善的东西弃置一旁好像与己无关。这无异于一种新的“政绩工程”。
当前,社会矛盾主要集中在公平、正义和发展方面。老百姓非常关心切身利益是否得到了保证,生活水平有没有明显改善。作为各级“父母官”们,真要想出大政绩,就应该立足于现有的一切,着眼于全体百姓,致力于改进辖区内的民生福利,在这些方面做得出类拔萃,才算是真本事,也更能受到老百姓的拥护和爱戴。不能总想着靠作秀吸引眼球。不能图懒省事,老怕明珠暗投。既不忘追求增量的光鲜诱人,更重要的是连存量也要盘活。不能一门心思快出成绩,更有讲究科学发展,使老百姓生活切实改善,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
作者:
郑根岭
编辑:
霍吉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