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崛起》:探究成就大国地位的奥妙
2006年11月27日 06:37投票数: 顶一下

缘起于中央政治局一次集体学习的新闻

据丛书主编也是电视片总编导的任学安介绍,拍摄《大国崛起》缘起于他的一个灵感。2003年11月底的一个清晨,他在上班途中听到收音机里播报了一条新闻: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15世纪以来世界主要国家的发展历史”。“9大国,500年,在北京嘈杂拥堵的三环路上,突然之间听到来自遥远浩瀚的历史的声音,一个念头让我激动不已。”任学安想,能不能用影像的方式来梳理500年的世界现代历史,并通过它来发现世界的坐标,查看坐标中的大国并思考中国在其中的位置。为此,他开始了3年的艰苦跋涉。

在与几个好友商谈后,任学安决定向中央电视台上报这一选题,后来在台里一路开“绿灯”。2004年春节后,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正式立项。7月,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的教授们按照他们的要求,完成了对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和美国9国崛起历史的整理;9月,电视节目内容大纲完成;年底,电视脚本的初稿基本成型。

“图书的编撰始终与电视片的制作是同步的,具体讲,就是从电视片的创作初期,图书的出版事宜就列入了总体规划之中”。赵卜惠最早拿到《大国崛起》的初稿是在2005年8月份,那只是一份几万字的电视节目解说词。她和出版社的同事们都认为,解说词单独出版,不够厚重。后来与任学安等人商量,决定出版一本在解说词基础上创作的图书。

“与以往影视作品出版物不同的是,《大国崛起》系列丛书更追求精品化和原创性。”赵卜惠说,图书的一个很大的特点是能够把电视无法承载的内容放大。比如,书中的“独家访谈”,就是出自《大国崛起》剧组在上述9国的采访。电视摄制组在9个国家共采访了近百位相关领域的知名学者。那些专家的访谈,电视片中只能用他们的几句话。而图书则原汁原味地把采访内容记录下来,谈话内容既有对历史细节的追述,也有独家观点的阐释。“这些访谈经整理后分主题收入丛书中,其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不言而喻。”赵卜惠说,对于一些历史片段,图书比电视更详细,比如对于拿破仑的描述,电视镜头只是一扫而过,而书中却有独立的一章。另外,书中还有一个“史海钩沉”的栏目,用类似小卡片的形式,向读者介绍书中涉及的一些历史知识。

   编辑: luwl

>> 发表评论

如果您还不是凤凰会员,欢迎 注册

  • 用户: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 添加TAG:

    (*添加多个TAG用逗号隔开)

  • * 您要为您发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 * 以上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凤凰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