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资讯 > 网络 > 业界动态 > 正文 |
|
2006年12月27日早上9点钟,任职于广州一家成衣出口公司的刘剑波像往常一样准时打开MSN,他安排好当天在MSN上和客户初步谈妥一笔转口贸易。因为业务上常和台湾方面有往来,为了降低通信成本,彼此习惯了MSN在线沟通,所以这款聊天工具成为他工作中的必备。
让他恼火的是,平素连网很快的MSN今天却怎么也上不去,而打往台湾的长话也是一直无法联通。在近30分钟的尝试仍然无法登录之后,他发现同事们也遇到了相同问题。
正在刘剑波一筹莫展之际,他从网上新闻得知,正是前一天发生在台湾的地震震断了东亚大部分越洋通信海缆,导致亚太区和北美间通信大幅中断,不仅无法正常登录MSN,大陆往来台湾、日本、韩国和北美间,以及这些国家和地区间的通信也“受灾严重”。
刘剑波经历的一幕在本文成稿时还在继续,而这正是12月26日晚台湾南部恒春地区遭受的两次强烈地震给亚太通信造成的恶果:一场未造成严重实物损坏的自然灾害意外地引发了亚洲地区大面积的通信故障,充分表现了通信领域极其脆弱的连接系统。
祸起台湾天灾
2006年12月26日晚8时26分和34分,中国台湾南部恒春外部南海海域(北纬21.9度,东经120.6度)接连发生里氏7.2级和6.7级的地震。地震专家在解释地震强度时,将之称为“相当于6颗原子弹的威力”。事实证明,地震专家这句无心的比喻用在随后中断的通信系统上竟是如此形象。
通信故障事故发生后,信产部公开表示,此次地震造成了中国大陆至北美、台湾方向的互联网线路大量中断,中国大陆至欧洲、新加坡和亚太其他地区等方面的语音电路部分中断,大陆至台湾方向的互联网线路和语音电路则是严重受阻。
12月27日,《IT时代周刊》从中国电信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电信”)获得详情,包括中美海缆、亚太1号海缆、亚太2号海缆、FLAG海缆、亚欧海缆和FNAL海缆等6条国际海底通信光缆在台湾以南1.5公里的海域发生中断。而这些电缆担负着传输通过亚洲关键转接点通信数据的重任,香港和东南亚地区连接日本及最终至北美的通信均需通过这个转接点,所以使得附近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和地区性通信均受到严重影响。
业内人士介绍说,目前世界上各大陆间几乎全部的数据通信都是通过海缆里面极细的光纤束实现的,这些光纤束往往长达数千海里。电信运营商把这些光纤束集成的光缆铺设在海底,或让它们浮在海面上。此次因台湾地震而受损的光缆分布在香港至台湾间的通道上,这些光缆上面的海域即为连接北亚和东南亚地区重要的水路运输通道。环太平洋地区是世界地震多发带之一,因此海底光缆的问题在亚洲显得尤为突出。加上该地区还是全球经济增长较快的区域,因此通信和海上运输需求的日益上升,也是这一地区海底和海面光缆的重要隐患之一。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两大固网运营商启动了应急预案,主要为借道卫星通信,并辅以借道欧洲陆路光缆2项措施。截至记者发稿时止,已有部分网络中断问题获得解决,一些国际网站开始恢复访问。
通信故障发生后,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很快表示他们将全力以赴实施抢修。但对于具体的恢复时间,则一直没有准确的消息。而从网上专业人士对受损海缆修复过程的描述来看,因为步骤繁多(检测受损处——轮船出海——精确定位——打捞出水——修复检测——抛回大海)且需精密操作,修复时间注定较长。
但据《IT时代周刊》从信产部了解,电信运营商要先对由地震造成的受损光缆进行勘查,然后才能针对具体情况进行修复。并且由于海缆的修复工作本身具有很大的难度,因此这一过程大约需要10天时间。这与台湾中华电信公司发布的信息相似。这家台湾最大的运营商12月28日对外宣称,海缆维修工作至少还要持续5~10天。祸不单行,就在本刊截稿时传来抢修工作的最新情况,因为光缆中断海域恶劣天气的影响,使勘测与评估工作受阻,修复光缆的所需时间可能要长于预期。
对于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的解决措施,业内专家对修复时间的遥遥无期表示了不满。一位互联网资深分析师表示,由于卫星数据传输承载能力不是很高,大量的访问请求会使其压力很大。而借道欧洲相当于是与别人在争夺带宽,也很难解决国内大面积网络通信受损的实质问题。有专家发问道:“因各种原因造成的海底光缆断裂以前也出现了几次,而似乎每次都要花10多天的时间来恢复,为什么相关运营商不总结经验加快抢修速度呢?”
寻求更多替代途径
仅仅6条光缆的震断就引起了亚太区对外通信和网络的几近瘫痪,应该引起相关企业和部门的足够重视了。这是不是说明全球海缆通信的容量还远远不够?
据相关专家介绍说,此次因地震引发的通信故障问题无疑与近年来全球光缆的投资放缓有关。其实在20世纪90年代,国内电信企业曾在国内和国际间铺设了大量光缆,目前全世界已经铺设了数百条海底光缆。但当时的实际需求并没有达到预期,因而这些运营商遭受了较大的损失,光缆的铺设也随之放慢了下来。但最近10多年来,我国互联网和国际通信服务需求迅速增长,光缆容量便显得很是不够了。
就在不久前,中国电信企业刚刚对光缆的投资有所增加。2006年12月18日,包括美国威瑞信(Verizon)公司和3家中国电信企业在内的中外共6大运营商在北京签署联合协议,它们将共同斥资5亿美元修建中国和美国间第一个兆兆级的海底光缆系统——跨太平洋直达光缆系统。据估算,到2008年时,现有的中美间跨太平洋海缆网络将不能满足高速增长的互联网带宽需求,因此出于共同目的的考虑,中国电信和Verizon等6家中外运营商决定兴建一条跨太平洋直达光缆系统。据中国电信相关人士介绍,这一海底光缆系统工程预计于2008年第3季度完工。
北京电信咨询公司董事长邓肯·克拉克(Duncan Clark)对此表示,这次由地震引发的通信故障重新向全球提出了是否需要再来一次大规模光缆投资的问题。他认为,目前全世界已铺设的光缆主要分布在美国至欧洲和美国至亚洲之间。如果在欧洲和亚洲之间铺设更多的光缆,那么再遇到类似事故时,中国的对外通信才能有更多的替代途径。
如果是人祸?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加强的今天,确保光缆通信正常运转是全球经济共同的基本要求。因为无论是通信还是网络,都要被转化成数字信号以光速沿着光纤通道传播。加铺海底光缆的确可以提升通信危机时的应付能力,但安全专家对此仍有忧虑。香港凤凰卫视安全分析专家马鼎盛就指出,此次事件虽系天灾,但如果系人祸所为,全球通信界又当如何处理?
马鼎盛先生指出,全球通信界必须考虑这样一种情况,即在基地组织、海盗等国际恐怖势力日益猖獗的今天,难保这些人在某个时候不做出极端行为——破坏全球通信光缆,并用武力刻意阻挠修复工作。他认为台湾地震从另一个侧面唤醒了大家对全球通信安全的深层次认识。
对于马鼎盛提出的问题,中国电信产业研究院的专家认为,进一步拓宽和深化全球卫星通信应用是解决海缆通信危机的一种手段。这位专家向《IT时代周刊》介绍,目前全球有在轨通信卫星数十颗,转发器数量近千个,但均主要用于电视信号和海事卫星电话的传输,互联网和普通国际长话在其中所占份额较少。
“因为通信卫星的转发器数量还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要,且其信号容量小,这造成卫星通信的成本长期居高不下,限制了互联网和国际长话,所以世界各国应该增加通信卫星的发射,增加转发器数量,进一步摊薄转发器租用成本,这才有助于互联网传输从单一的海缆转向卫星平台。”
不过,这位专家同时指出卫星通信也存有弊端,他说:“卫星通信会受周期性太阳黑子喷发的干扰,易中断,并且也会遭受恐怖份子的攻击,因此卫星通信只能是一种补充手段,不能过度依赖。”他认为全球通信界应该兼顾多样,合理布置各种传输平台。
现在看来,台湾地震确实已经震醒了全球通信界,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已经行动起来了。就在本刊截稿前,中国电信正在积极组织国际网络资源,争取在未来几天内新开互联网国际带宽10~15G,进一步提升互联网访问质量。作者:李 梓 出处:IT时代周刊
编辑:
cz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