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1月8日报道 去年12月,位于重庆市沙坪公园里的红卫兵墓园被评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这个承载着历史的墓园,有131座坟茔,埋着573人的遗骨,他们死于“文革”期间的武斗。由于风吹雨打,墓园正在自然损毁。将红卫兵墓园评为文物,参与评定的没有一名专家反对。(据1月7日《重庆商报》)
有关“文革”的省、市、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据我所知,这还是第一例。此前广东汕头将一处“文革”墓地修建为“文革”博物馆,但不曾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红卫兵墓园是一段特殊历史的真实记录。这里有131座坟茔,埋着573人的遗骨。造墓立碑时间从1967年6月到1969年1月。绝大多数死者牺牲于1967年到1968年的重庆武斗。
“文革”已经结束四十多年了,如今,有关“文革”的历史很少被媒体谈论,新一代人也缺少了解“文革”真相的渠道。对于今天的大部分青少年来说,“文革”往往成为知识的盲点。也有一些青少年通过片面的信息,把“文革”想象得很浪漫,以为文革就是学校不上课,大串连坐车不要钱,还可以贴大字报,而不知道“文革”曾经给我们这个民族造成了多大的灾难。在这种情况下,像重庆红卫兵墓园这样凝固无数人间悲剧的伤心之地,就显得尤其珍贵,具有不可替代的警示意义。
一个优秀的民族,固然应当把值得自豪的重要历史遗存列为文物,同时也应当把值得反思的重要历史遗存列为文物。前者给后人以信心,后者给未来以教训。人们容易重视前者,忽视后者。从这个意义上讲,红卫兵墓园被评为重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体现了一种全面把握历史的郑重态度,值得称道。
巴金老人在《随想录》中写道:“建立“文革”博物馆,这不是某一个人的事情,我们谁都有责任让子子孙孙,世世代代牢记十年惨痛的教训。”季羡林在《牛棚杂忆》中也说:“如果把这一场灾难的经过如实地写了出来,它将成为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一面镜子。”
有文字上的“文革”,也有实物上的“文革”,巴金呼吁建立的,也应该包括红卫兵墓园吧。□丁东(学者)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学者
编辑:
刘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