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当年的中外媒体如何报道开国大典[组图]
2009年10月01日 09:42人民日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三、外国媒体对新中国成立的关注,冷热显得相当分明

对新生的共和国政权而言,外国媒体和外国人士中,既有友好的,又有敌对的。友好与敌对,共同存在,这应是正常的。

1949年10月3日的英国《泰晤士报》4版刊登了来自香港记者的北京报道,说:

“这是亚洲一个划时代的历史时刻,虽然不是所有的中国都在共产党的手中,但毫无疑问,无论好坏,这是拥有近5亿人民、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单一同质种族群体的政府。”

报道还别有用心地说:“除了苏联,没有外国代表参加北京的开国典礼。”当然,《泰晤士报》也有一些客观报道,它称:

“共产党的新闻机构报道,约二百万人聚集在一起收听这个历史性的宣告,所有人的目光都聚集在毛泽东升起的那面新中国的标志——五星红旗,乐队演奏新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其后,举行游行仪式。军队接受朱德将军的检阅,编队经过天安门,有的配备最新的美国大炮、坦克以及从国民党手中缴获的装甲车。共产党空军轰炸机编队飞行,烟花爆竹和其他游行活动直至深夜。有报道指出,这种欢庆活动将持续3天左右,与推翻清政府统治的‘双十节’共庆。”

《泰晤士报》和美国的《纽约时报》、日本的《朝日新闻》等著名世界大报,几乎都在这几天的同样时刻,简单地介绍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的生平。10月1日、2日的日本大报《朝日新闻》还刊登了毛泽东、张澜、朱德、李济深、刘少奇、宋庆龄、周恩来、沈钧儒等人的照片,但未登高岗、罗荣桓等人的照片。10月4日,《朝日新闻》报道了苏联承认新中国,与国民党政府断交的消息。西方媒体中,除英国报道稍为详细外,其它国家似乎都轻描淡写,竭力缩小这一重大事件的影响。

相反,在友好国家及其媒体中,却是另有一番景象。苏联首都莫斯科各报均刊登了中国政协首届会议的消息,并全文发表毛主席的开幕词。捷克、波兰、匈牙利和英、法、丹麦等国进步报纸亦以显著位置刊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捷共机关报《红色权力报》全文刊登了周恩来关于共同纲领的报告。波兰华沙《人民论坛报》社论说:这在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阵线上又打开了一个缺口;中国人民的胜利,乃是本世纪继苏联十月革命和消灭希特勒法西斯主义之后的最伟大事件。伦敦《工人日报》社论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证明美国不是万能的;要求英国政府承认新中国。德国柏林苏占区电台称:中国政协首届会议引起了国际政界的极大注意。

从当时《人民日报》的国际报道中获知,第一个向中共发来贺电的外国共产党是匈牙利工人党。10月1日《人民日报》二版报道:匈牙利工人党总书记拉科西致电毛主席,祝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最早向我党致电祝贺的西方国家共产党是法国共产党和奥地利共产党。10月2日《人民日报》头版中间刊登了法国共产党总书记多列士和奥地利共产党中央主席柯仑尼、总书记贵恩柏的贺电。

新中国第一个来华访问的外国友好代表团是苏联的文化艺术科学工作者代表团,团长是著名作家法捷耶夫。

第一个发表专文,热烈赞扬新中国诞生的是英国共产党领袖波立特。新华社全文翻译了文章,并发了通稿。一些地方报纸,如《新华日报》10月1日全文刊登了这篇热情洋溢的长文。该文说:“毛泽东的声音响遍了世界”。

翻阅60年前的旧报,就像是在抚摸60年前的历史。重温历史,是很有意义的事情,仿佛是贴近了历史脉搏,深切感受到历史的心跳仍然是那样地有力和强劲。60年后,记录开国大典这一历史盛事的报纸已经泛黄,文字与照片都已变得模糊,然而透过这些珍贵的报纸,我们仍然可以感受到开国大典那一伟大历史时刻的庄严与凝重,可以感受到万众欢腾的盛大场面。的确,新闻工作者不仅是历史的记录者和参与者,更是历史的研究者和整理者。新闻是历史的草稿,而历史则是经过筛选的新闻。

10月1日,新中国的时间开始了。她是百年革命的产物,她在长达一个世纪的战火和混乱中降生,承载着中国人民的百年期待,走向辉煌……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相关链接·主题延伸

回忆“开国大典”实况广播

1949年10月1日的“开国大典”,是举国同庆的光辉节日,而“开国大典”的实况广播工作,也是中国人民广播史上的重要一页。当时的技术装备相当简陋。要使整个天安门广场都能清楚地听到城楼上主席台的声音,并且传播到全国,只有一个喇叭的普通扩音机是不能适应需要的。1940年创建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时期负责技术工作的傅英豪设计、制作了一种大型扩音机,把9只喇叭装置在一块板子上,形成强大的音量,我们把它叫做“九头鸟”,在广场上架设了好几个,把问题解决了。经过一个多月的紧张工作,一切准备就绪。当天下午,主持庆典筹备工作的周恩来,早已提前来到城楼上,以他一贯的严谨、负责的作风,仔细检查了各项工作,特地过问了实况广播的准备情况。下午3点钟,庆典准时开始。毛泽东以洪亮的声音庄严宣告:“同胞们,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整个广场,欢声雷动,通过无线电波,传播到全国的城市和乡村,并且远达海外。 (杨兆麟)

<< 上一页1234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尹韵公   编辑: 刘嵩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