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与卓琳下放江西改造时的艰苦生活(图)
2009年07月29日 21:03书摘 】 【打印0位网友发表评论

从来不爱照相的父亲,自打当了爷爷,心情非常好,也让我们摆弄着照相了

11月12日清晨,趁着和煦的秋日晨光,父母亲二人在省警卫处一位同志和黄干事的陪同下,离开步校,乘车一路南下,奔赴井冈山地区。

这是他们到江西两年多以来第一次外出,也是自“文革”爆发六年以来的第一次外出。这次外出,标志着长达六年禁锢生活的结束。

能够外出,父亲十分高兴。正像在给毛泽东的信中所说的,他完全脱离工作、脱离社会接触已经六年,他真想出去走走,真想亲眼看看世界。

车子一路向南,下午四时到达吉安。在吉安,父亲一行受到当地负责人的热情欢迎,被安排住在地区交际处毛主席1965年曾经住过的一号房。当晚与吉安地委的同志交谈,听着情况介绍,他说:“好多年没有出来了,这次出来什么都新鲜。”当听到林彪企图篡改井冈山历史时,他说:“这是不可能的,历史还是历史,历史不能篡改,那是‘左’的路线。”

休息一夜后,13日,父亲一行到达永新县,参观了“三湾改编”旧地。父亲感慨地说:“三湾改编很重要,秋收起义部队受挫,甩掉了追赶的敌军来到三湾,在这个清静的地方采取果断措施,对这支面临崩溃的部队进行改编,这是毛泽东同志的一个创举。三湾改编与古田会议一样重要。”

参观后,父母亲当日乘车到宁冈县砻市。这里的茅坪坝,是红军时期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队伍和朱德领导的南昌起义余部的会师之地,是当年湘赣边界党政军的大本营。在这里,父亲一行参观了毛泽东居住过的八角楼。当讲解员讲到林彪篡改“朱毛会师”的历史为“毛林会师”时,父亲插话道:“假的就是假的,真的就是真的。”身在井冈山的崇山峻岭之中,面对红军革命遗迹,父亲深有感触地对陪同他的人说:“井冈山精神是宝贵的,应当发挥,传统丢不得。”他肯定地说:“我们的党是好的,是有希望的。我们的人民是好的,是有希望的。我们的国家是好的,是有希望的。”

父亲在井冈山说的这一番话,不是信口所说,更不是虚妄之词,而是久经考虑之后,掷地有声的金石之言。离开茅坪时,父亲语重心长地对井冈山地区的同志说:“你们在这里很辛苦,过去毛主席在这里干革命时很穷,现在还是穷,以后会好的。”

14日,父亲一行到达海拔1558米的黄洋界,凭吊了当年红军在险山峻岭上战胜敌军的战场遗址。虽然一路辛苦,但父母亲的精神甚好。特别是父亲,年近七十,上山下坡,却步态轻松,毫无倦意。要说,这还要归功于两年多的劳动生活,使他练就了一副好的身体。他拿着一根别人给他当拐棍的小竹竿,风趣地说:“我这一身零件除了这条腿,其他都是好的。”看见路边的野菜桔梗,父亲回忆说:“红军长征的时候,也是吃这个。有些麻口,但可以充饥,又可以解渴。”当晚,井冈山地方和军队的负责人招待吃饭。主人十分热情,客人也很高兴。饭后,招待看电影。当时文艺贫乏,除了八个样板戏外什么也没有。看电影也就是看样板戏《红灯记》。看到李玉和出场时,父亲笑道:“这个浩亮姓钱。‘文化大革命’了,连钱也不要了,就叫浩亮。”

父亲一行在井冈山上一共住了五天,参观了许多革命旧址。在井冈山期间,他们还参观了一个竹器厂。父亲对竹器生产很感兴趣,详细询问了生产和销售的情况。

第六天,父母亲一行告别了井冈山,驱车下山。刚到山下,他们接到消息,说邓楠在南昌的医院里生了一个女孩儿。本来一路参观,受到热情欢迎,已经十分高兴。听说得了一个小外孙女,父母亲真是高兴极了。有第三代啦,当爷爷奶奶啦,这可不是一件小事啊!这次出来,真是喜上加喜呀。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0位网友发表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毛毛 邓林   编辑: 刘嵩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