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本没条件告密:袁世凯出卖维新派纯属讹传
2009年12月10日 09:49凤凰网历史综合 】 【打印共有评论0

谭云:不除此老朽(慈禧),国不能保!此事在我,公不必问。

予谓:皇太后听政三十年,迭平大难,深得人心。我之部下,常以忠义为训诫,如令以作乱,必不可行。

谭云:我雇有好汉数十人,并电湖南招集好将多人,不日可到,去此老朽,在我而已,无须用公。但要公以二事--诛荣禄,围颐和园耳!如不许我,即死在公前。公之性命在我手,我之性命也在公手,今晚必须定议,我即诣宫请旨办理!

予谓:此事关系太重,断非草率所能定。今晚即杀我,亦决不能定,且你今夜请旨,上亦未必允准也。……

予见其气焰凶狠,类似疯狂,然伊为天子近臣,又未知有何来历,如明拒变脸,恐激生他变,所损必多,只好设词推宕。

以袁世凯一向处事的冷静风格,在没有看到上谕之时,肯定是不会动手的。袁世凯当然知道,在这场帝后冲突之中,他只要按兵不动,则帝党就必然束手就擒,全军覆没;如贸然加入帝党,兴兵勤王,他那七千子弟,也未必救得了光绪,有可能自己的脑袋也不保。袁世凯自述道:当时他强调了两点:一是杀荣禄容易,但要奉旨行事;二是立即举事不易,因为营中枪弹均为荣禄控制,必须先设法预贮弹药,然后方能依策行事。天津为各国聚集之地,如果忽然杀了总督,会引起动乱;并且,在自己的新军周围,董、聂各军四五万人,淮、泗各军又有七十多营,京城内也有旗兵数万人,自己的军队只有六七千人,怎么能办成此事?对于袁世凯提出的第一条,谭嗣同回答说:20日早晨袁世凯请训时,光绪帝自然会亲自下达命令。而对袁世凯所说的第二条,谭只好表示同意,并且,认为袁世凯是“奇男子”。

有关袁世凯在戊戌变法时的表现,焦点就是袁世凯第二天,也就是9月19日这一天,到底有没有向慈禧或者荣禄告发,以致直接引发了21日早晨慈禧的重新归政。袁世凯直接告密的可能性,肯定是没有的,即使刚刚擢升为候补侍郎的袁世凯,也没有资格、无可能立即见到慈禧太后,即使袁世凯来京后谒见过的后党权臣刚毅、王文韶等,也不可能“引见”他觐见慈禧太后。唯一能让袁世凯见到慈禧的,只有奕匡。不过当时袁世凯跟奕匡交情并不深,他们的交好,也是后来的事。所以,奕匡当时也不可能带袁世凯去见慈禧。总而言之,对于慈禧和荣禄来说,很可能是通过其他的渠道,对于光绪和维新党人“围园杀后”的计划了解得一清二楚,不一定非得通过袁世凯的告密。不过9月19日那一天,袁世凯的心腹徐世昌回了天津。从时间上来说,徐世昌倒是有可能向荣禄密报,再通过荣禄电报告知慈禧。当然,这只是推测和臆度。徐世昌的日记中,丝毫也没提见到荣禄的事。假如袁世凯通过徐世昌告密的话,慈禧在收到荣禄的急电后,决不会等到两天后的21日才动手。在此紧急情况下,按照慈禧的风格,应该会当机立断的。

9月20日这一天是在一种紧张无比的气氛中度过的:早晨,光绪在宫中第三次召见袁世凯。袁世凯后来在《戊戌纪略》中表明,那一次召见,袁世凯并没有得到谭嗣同所称的密谕,光绪帝也绝口不提兵变的事情。这当中有两种可能性,一是光绪对于谭嗣同劝袁世凯勤王一事不知情;二是光绪在权衡了自己的实力后,放弃了反抗。袁世凯利用了这次请训机会,大胆向光绪帝进言道:

“古今各国,变法非易,非有内忧,即有外患,请忍耐待时,步步经理,如操之过急,必生流弊。且变法尤在得人,必须有真正明达时务老成持重如张之洞者,赞襄主持,方可仰答圣意。至新进诸臣,固不乏明达勇猛之士,但阅历太浅,办事不能缜密,倘有疏误,累及皇上,关系极重,总求十分留意,天下幸甚!臣受恩深重,不敢不冒死直谏。”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赵焰   编辑: 刘嵩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