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本没条件告密:袁世凯出卖维新派纯属讹传
2009年12月10日 09:49凤凰网历史综合 】 【打印共有评论0

有人曾评价说:就袁世凯的这两件条陈而言,可以看出,袁世凯无论是对国际局势的分析,还是改革方案的设立,都比当时的京官显得有远见卓识,变法的道理也讲得头头是道,极具说服力。相比较当时的一些建言,可以说,几乎没有人能达到这样的水平,甚至包括康有为梁启超在内。曾有人将袁世凯当时的主张和康有为的改革主张作了比较,分析说:袁世凯改革侧重于地方,而康有为一直幻想从中央开始,从可能性上来说,康有为的主张很难付诸实施。从对朝廷老臣勋旧的态度来看,袁世凯主张怀柔对待,妥善安排,不激化矛盾;而康有为对此却非常鲁莽,“杀二品以上阻挠新法大臣一、二人,则新法行矣”。相比较而言,以实行政治的方法来说,康有为就显得幼稚得多,容易让改革形成对立面。从动机上看,袁世凯的新政措施,明显地站在国家的立场上的,没有个人谋私利的色彩;而康有为的主张,很多都含有个人目的,比如在一些机构的设置上等,个人的目的性非常明确。

袁世凯上书给翁同龢,后来有人认为,那是因为袁世凯看到李鸿章受冷落了,自己失去了靠山,所以急切地想寻找一个新主子,便以上书的方式去接近翁同龢。这样的评价,怎么都有点太聪明的意味,中国的史书评价,在很大程度上,都有这样的聪明之处,聪明得就像一本本兵书,随处都埋藏着杀机和陷阱。作为朝廷的命官,同时又跟甲午战争的爆发有着很大干系的袁世凯来说,在清国遭受到日本重创的情况下,向朝廷表明自己的想法和立场,迫切地希望自己的国家富强起来,那是最自然不过的了。至于上书给翁同龢,那也是让皇帝阅示的唯一路径。至于个人的恩怨和派系,在国家大事面前,也可以暂时放在一边。因此,袁世凯通过翁同龢对光绪的上书,完全没有必要考虑得过于细致。只不过这两次上书让袁世凯感到失望的是,他的意见并没有引起军机大臣、帝师翁同龢的重视。也许,对于一直在传统框架里思索的翁同龢来说,袁世凯的意见显得过于生猛,也很难付诸实施。

不过这一段时间袁世凯的积极表现,还真引起了赋闲贤良寺的李鸿章的不快。有一天,袁世凯来到李鸿章的住所,去看望李鸿章。闲聊之际,袁世凯安慰李鸿章,如果告老还乡颐养天年,不也很好?敏感的李鸿章不高兴了,在他看来,袁世凯分明是想替翁同龢当说客,劝李鸿章出让清廷最高级别的文华殿大学士的位置。没等袁世凯说完,李鸿章气不打一处来,大声呵斥道:

慰廷,尔乃来为翁叔平作说客耶?他汲汲要想得协办,我开了缺,以次推升,腾出一个协办,他即可安然顶补。你告诉他,教他休想!旁人要是开缺,他得了协办,那是不干我事。他想补我的缺,万万不能!武侯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两句话我还配说。我一息尚存,决不无故告退,决不奏请开缺。臣子对君上,宁有何种计较?何为合与不合?此等巧语,休在我前卖弄,我不受尔愚也。

老爷子发脾气,袁世凯自然脸上挂不住,只好诺诺告辞。李鸿章仍不解气,对亲信幕僚们又发了一通牢骚:

袁世凯,尔不知耶?这真是小人!他巴结翁叔平,来为他作说客,说得天花乱坠,要我乞休开缺,为叔平作成一个协办大学士。我偏不告退,教他想死!我老师的“挺经”,正用得着,我是要传他衣钵的。我决计与他挺着,看他们如何摆布?我当面训斥他,免得再唣。我混了数十年,何事不曾经验,乃受彼等捉弄耶?

这一段话见于吴永的《庚子西狩丛谈》。吴永是曾国藩的孙女婿,很长时间里一直跟随李鸿章的鞍前马后。这一本书,写于袁世凯死后。从内容看,这样的言语,倒像是李鸿章亲口吐出的。李鸿章一直富有草根气息,言谈举止,有时颇有点官痞的味道。对于权谋与世俗,李合肥从不陌生,数十年的官场经历,李鸿章早已练就一身的金钟罩与铁布衫功夫。当时的李鸿章失势于官场,心情上也坏极了,发一下脾气也是很自然的事情。可以肯定的是,李鸿章对于袁世凯的看法都是一时的气话,此后的李鸿章并没有因为这一件事,改变对袁世凯的看法。在李鸿章眼中,袁世凯还是自己线上的人,仍是精明能干、办事老辣、不可多得的人才。

到了1898年6月11日(四月二十三日),二十八岁的光绪皇帝正式诏告天下,宣布变法。从这一天起,至当年的9月20日(八月五日)止,光绪帝发布了一系列改革诏令,史称戊戌变法,因前后只有一百零三天,故又称百日维新。

诏书发布当天,光绪特意去了一趟颐和园,为的是告诉慈禧。光绪还给慈禧带去了几份关于变法的奏折,其中就有康有为介绍世界强国变法的宏论。光绪皇帝在慈禧的榻前汇报,慈禧斜倚在榻上眯着眼睛听,感叹这些奏折说得很透彻,可以一试。光绪见慈禧高兴,就建言把这几本折子的内容印刷一下,大臣小吏们人手一册。慈禧点点头:就这么办吧。

光绪皇帝的变革令涉及到政治、经济、文教、军事等各个方面,其中光经济体制变革令就有七十多件,鼓励民间对农工商业的投资、大力发展铁路和矿业,发展银行,减免税收,变革财政制度等,设立农工商总局、矿务铁路总局、邮政总局,兴办商会、农会,鼓励私人创办新式工业,奖励发明创造,创办国家银行,编制预算。文教变革令八十多件,明令变革过去按照书本选拔人才的方法,废除八股文,以后的考试要考三场:一为历史政治,二为时务策略,三才是四书五经;同时创办京师大学堂,改各省书院为学校,选学西学,派遣留学等。政治变革令最多,达九十多件,包括精简机构,裁减官员,立即撤销通政司、光禄司、太仆寺、大理寺等。在变革令中,还大力倡导鼓励“官民论政”。在军事方面:裁汰绿营,改革武科考试制度,编制陆军,增办兵工厂和武备学堂。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赵焰   编辑: 刘嵩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