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在大陆失败主因是无法遏止的逐级腐败
2009年12月04日 08:30凤凰网历史综合 】 【打印共有评论0

但是,陈仪在这时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他试图联合汤恩伯一起离开国民党政府,投奔共产党。这里面有复杂的原因。首先,陈仪准备通电起义,但苦于手中没有足够的武装力量,起义安全无保证。因此,他总想串联一些军队和他同时起义,这样就不仅可以确保起义安全,而且还能壮大声势。

找哪支部队一同起义呢?陈仪首先想到的是汤恩伯的军队。当时,浙江、上海等地的国民党军队,统归汤恩伯指挥。汤恩伯又是陈仪的旧部,与陈仪私交甚厚,两人是如同父子般的关系。陈仪认为凭借这种关系,完全可以策动汤恩伯率部和他同时起义。1948年冬天,陈仪在上海晤见了汤恩伯,劝说他进行起义。但是,陈仪万万没有想到,他最信任的汤恩伯忘恩负义,出卖了他。据陈达回忆:“事后,据汤的重要帮凶毛森对我说: ‘汤先生(汤恩伯)告诉我,陈公侠(陈仪别号)见徐蚌会战失败了,认为大势已去,发生了动摇,想做傅作义第二,居然劝汤先生投降共产党。这个老糊涂,真岂有此理!’毛森又说:‘陈仪为什么要劝汤先生投降?他是因为手里没有军队。如果他通电投降共产党,汤先生只要用一个师的兵力,马上就可以把陈仪所能掌握的几根破枪全部解决。他真把汤先生看得太简单了,汤先生是珍惜自己的“革命历史”的,对党国,对总统(蒋介石),无论如何是要尽忠到底的,哪会听陈仪这一套鬼话呢?汤先生已经打电报给总统,请求免掉陈仪的浙江省主席,并嘱咐我们要切实注意陈仪的行动。’”②

由于汤恩伯的告密,陈仪的起义计划破灭,并被蒋介石下令免去了浙江省主席的职务。1949年3月中旬,陈仪被秘密逮捕。陈仪被捕后,在解押他的飞机上,他还对飞机驾驶员说,国民党政权要完蛋了,希望你(指驾驶员)能把我送到北平或延安去。可谓用心良苦!杭州解放前夕,国民党把陈仪押解到台湾看管。1950年6月18日,台湾国民党当局国防部高级军法合议庭以“勾结###”的罪名判决陈仪死刑。1949年前后,国民党政权已是“油枯灯灭”,各级官员对国民党政权不再抱有希望,众叛亲离成为时代的大趋势。难怪蒋经国慨叹“江河溃决”了。

三、回天无术 无奈民心丧失

1949年前后,国民党的军事败退、经济崩溃、政治腐败等问题,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后果,那就是国民党内部也民心丧失。军队中,兵源靠抓丁拉夫补充,因此,士兵毫无战斗力;官场上,官员或“逃”或“混”,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首先来看军队中的情况。我们知道,战争的进行,需要稳定的兵源作支撑。但是,由于人民对蒋介石政权完全失望,他们不愿意为这场看不到任何希望的战争作无谓的牺牲。因此,在征兵时,人们千方百计地逃避。当国民党军队的兵源得不到补充时,他们就抓丁拉夫,强迫人民入伍。结果弄得社会动荡,民怨沸腾,民心大失。冯玉祥在《我所认识的蒋介石》一书中详细记载了国民党抓丁拉夫的情况:“因为征不到兵,蒋介石就利用老法子,派人到乡下抓,这样就闹出许多惨绝人寰的事情。有些青年就迫上山去反对蒋介石,也有些青年不愿当兵,就拿钱送保甲长买别人来顶替。有时候买一个兵得花三五百万,有时要一两千万。这样一来,有钱的人也变穷了,穷的就变成炮灰。甚至有些人家没钱给保甲长,又不愿儿子去当兵,就把自己的亲生女儿卖三五百万,把钱交给保甲长,替他儿子买出别人,代他儿子去当兵。当女儿被人领走时,妈妈难过,用菜刀把自己砍了的有的是。还有一些做父母的,他们记着中国传下来几千年的一种伦理观念:‘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一个人家若没有后人,那是不名誉的事。只有一个独生子,被征去当兵,在战场上死了,这一家人就是绝了后。为了不叫他的儿子去当兵,又没有法子避免,怎么办呢?老太婆为了疼他的儿子起见,等他儿子睡着了,用两个很快的针把他儿子的两只眼扎瞎了。妈妈说:‘眼虽然瞎,娶个妻子,还会有后人。’类似这样的事,各城镇都有。”①

用这种强迫的办法征士兵,他们的战斗力是可以想象的。由于士兵“大都是被强迫服役的,根本不知道为何和为谁打仗,过着食不果腹的生活。部队所依赖的是现代的武器装备,却缺乏与之相适应的维持士气的动力和纪律,其结果是,他们对一些昂贵而精巧的武器与器械随意滥用,一旦损坏,就丢弃掉。尽管许多军官受过良好的技术训练,精通业务,但个人主义极端严重,彼此间很不团结,缺乏合作精神”①。国民党军队在战场上的一溃千里似乎从这里可以找到部分答案。国民党高级将领宋希濂也曾发表过类似的观点:“第一,军官们都说对共产党的仗难打,前方部队充满了悲观和厌战的情绪,几乎所有官兵都不明白为什么要打这个仗。师出无名,怎能鼓舞士气呢?第二,现在几百万元的法币抵不上一块钱,而物价仍然不断飞涨,几乎是一天几个价钱,弄得老百姓叫苦连天,人心惶惶,人民对政府的向心力一天一天地减少,离心力一天一天地加大。如再不设法稳定物价,安定人心,又怎能进行这样大规模的战争呢?第三,由于物价飞涨,待遇太低,士兵吃不饱,穿不暖,面黄肌瘦,精神萎靡,许多中下级军官每月所得,不能维持其家属最低限度的生活,自杀者有之,卖淫者有之,卖儿鬻女者有之。这怎能维系军心使之杀敌报国呢?”②宋希濂的这三个问题问得非常好。很可惜,在当时的条件下,国民党对于这种情况束手无策,拿不出任何解决方案。因此,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兵败如山倒”了。

再来看官场上的情况。由于对国民党政权看不到希望,所以,在国民党“生死存亡之秋”,其政府官员不仅没有团结奋斗、力挽狂澜的决心和信念,反而只顾个人利益。他们或抓紧设计逃亡事宜;或抓紧时间敛财,为以后作打算;或抓紧时间享乐,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唯恐“过了今日没有明日”。总起来看,当时的官场上,一类作“逃”的打算,一类摆出“混”的姿态。

首先来看“逃”的人。可以说,“惶惶然如丧家之犬”是对之最好的形容。平津被围后,有路子的纷纷南飞潜逃。1948年12月25日的《大公报》对这种情况作了描写:“前天北平就有三千多人申请购票,督察总监部内竟似抢购挤兑一般,排成了长长的行列。这些登机离京的乘客,除少数有特殊理由的人们之外,其中大多数几乎都是社会的渣滓。平时腰缠累累,事急鸿飞冥冥。而其中有些竟是若干机构中各部门的首长。日常擅作威福,恣意享受,垄断把持,排挤倾轧,以保禄位、用私人。现在那一副精神,却如丧家之犬、漏网之鱼,千方百计地争先逃跑,连办理交待的手续都不管了。还有若干人员更是眼明腿快,早就找借口、抓理由,出差京沪,故意逗留,今天却千呼万唤也不回来了。更有些没出息的人们,虽然身在平津,早已心驰港粤,整天凄凄惶惶的要伺隙溜走。就是这一大群人,把这个社会闹得好像乱纷纷的。其中有弃职潜逃的官吏,已经奉文缉拿,或要求押解回来,听候惩罚。然而这一班可耻的人们,一旦飞到京沪一带,正如蛤蟆跳进了池塘。在这逃难的高潮中,有谁过问这些事?由谁来负责把他们扣押解回?”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朱汉国 陈雁   编辑: 刘嵩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