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在大陆失败主因是无法遏止的逐级腐败
2009年12月04日 08:30凤凰网历史综合 】 【打印共有评论0

陈布雷一生从事宣传工作,很懂得措辞的艺术。这篇日记表面上看,似乎陈布雷是因为自己的身体问题而自杀,实际上,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对现实的深深的绝望。其中,“油枯灯灭”一词,竟成为国民党政权行将灭亡的一句谶语。

12日晚上,陈布雷告诉手下人,要赶一篇特别重要的文章,需要安静,因此,不见任何来客,不接任何电话。实际上,他把自己关在了房间里写遗书。陈布雷写完遗书后,服用了超量的安眠药,和衣躺下。13日上午,陈布雷的侍从感觉到异常,进入陈布雷卧室察看时,陈布雷已经死亡。当时,蒋介石正在主持一个重要会议,当他得知陈布雷去世的消息后,立即宣布休会,赶往陈布雷公馆。“国难未纾”之时,“天夺良辅”,③ 陈布雷之死让蒋介石非常伤心。他写下了“当今完人”的条幅作为对陈布雷的盖棺定论。在国民党统治行将灭亡之际,陈布雷以自杀的方式表明了自己对国民党政治前途的失望,对蒋介石内战政策的不满,给本已处于风雨飘摇中的国民党政权增添了几许悲凉的气氛。还没等蒋介石从陈布雷自杀的阴影中恢复过来,1949年2月11日,国民党的又一名高官戴季陶步陈布雷后尘,同样用过量的安眠药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戴季陶,谱名传贤,复字季陶,四川广汉人,长期追随蒋介石,是蒋介石的忠实支持者,蒋介石集团的理论家。作为蒋介石的高级谋士,戴季陶把一生的精力都献给了民国。民国是他的希望,他的精神支柱,也是他的生命。抗日战争胜利后,戴季陶在国民政府中任考试院院长。这一时期,戴季陶本来是准备做一番事业的。但是,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权的专制独裁,逐渐击碎了他的梦想。随着时局的发展,他越来越发现国民党统治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处于人心离散、大厦将倾之境地。支撑戴季陶身体的意念倒塌了。戴季陶感觉到民国从来没有危险到这样的地步。“民国今日之存亡,已成问题了。”面对此情此景,戴季陶感觉自己回天乏术,无法阻止其灭亡的命运,因此萌生自杀的念头。1948年9月上旬和12月中旬,戴季陶曾两次服安眠药过量,皆昏迷不醒,幸亏挽救及时,幸免于死。

1948年11月13日,陈布雷之死沉重地打击了戴季陶。陈布雷与戴季陶是几十年的好朋友,两人有很多相似的地方:都是蒋介石的忠臣,一个是蒋介石的忠实谋士,一个是蒋介石的忠实文胆。陈布雷以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自己的路该往何处去?戴季陶看不到希望。他拖着病体赶到陈布雷的床前,号啕大哭:“布雷,布雷,我跟你去,我跟你去,人生总有一死,我的心已经死了。”说着说着,他一下子扑到陈布雷的尸体上去。① 戴季陶从此对生命更为消极了。

1949年1月淮海战役结束后,戴季陶精神有些失常,终日愁眉不展。他曾对随从说:“共产党不会放过我,我也不会失节的。为民族尽大孝,为国家尽大忠,此其时矣。你们应好自为之,贰臣不能当。有史以来,历代皇帝对前朝臣民,大都采取怀柔政策。但共产党奉行马克思主义,实行无产阶级专政,与怀柔政策不同。蒋先生大势已去,将来连偏安之局也难保。今天的局面,蒋先生一木难支大厦,外援无望,现在已是众叛亲离。历代帝王,统一天下,失天下的为其后代不肖子孙,蒋先生则不然,自己得的天下,自己失之,人谋之未藏。”②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戴季陶已经看透蒋介石大势已去,其天下将失,但同时,他又表示不当贰臣,不向共产党投降,“要为民族尽大孝,为国家尽大忠”。蒋介石失败了,他不跟着走,又不肯向共产党投降,他除了自杀,还有什么路可走呢?

1948年12月28日,戴季陶离开南京,飞往广州。到广州后,戴季陶积极筹划回家乡四川事宜,准备叶落归根。1949年2月,已经将专机备好。但是,因为连日天气恶劣,未能成行。2月11日晚上,戴季陶仰望满天的星星,曾说:“看样子,明天可以飞回成都了!”可是,就在当天晚上,戴季陶步陈布雷后尘,服用了过量的安眠药。2月12日下午,医治无效过世。

蒋介石得知戴季陶自杀的消息后,他的震惊、心痛远远超过面对陈布雷之死。毕竟,戴季陶是国民党的反共旗手,是蒋介石最有力、最忠实的支持者、谋划者和理论支持者。长期以来,两人一文一武,配合默契。现在,蒋家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时,戴季陶却撒手而去,这给了蒋介石极大的打击。与陈布雷、戴季陶等人的“以死殉国”不同,面对国民党的大势已去,国民党政府中部分高官决心离开国民党阵营,投奔共产党。陈仪即是其中之一。

陈仪,字公侠,浙江绍兴人。1948年夏天,陈仪任浙江省政府主席。面对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穷途末路,他表示要“采取以人民利益为重,顺应时局变化的方针”①。1948年底,他积极准备起义,希望浙江全省和平地、完整地交到人民手中。

1948年12月,陈仪曾对他的亲信分子透露,在徐蚌会战中,国民党的精锐部队丧失殆尽,国民党政府已经无能为战,只有和共产党妥协谈和的道路可走。陈仪还向蒋介石上书,其中说道:当前之势已是敌强我弱,只可言和,不可言战。1949年1月19日,他在《东南日报》上公开着文,指出:“八年抗战之后,继以三年戡乱,人民受战争之影响,生活已苦不堪言。现时人民一致要求和平,要知民为邦本,此种和平呼声,殊不容忽视,应能为各方所接受。”接着指责当局:“争取胜利固需要勇气,承认失败亦需要勇气。”他还抨击蒋介石所发动的“戡乱”战争,说有关这个问题,“今后史学家自有重要之评价”。① 可以看出,这一时期,陈仪已经决心与国民党分道扬镳了。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朱汉国 陈雁   编辑: 刘嵩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