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惟一一次到延安:被毛泽东所住窑洞震惊
2009年10月13日 10:04文汇读书周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相关标签: [毛泽东] [蒋介石] [延安] [解放战争]

毛泽东:“等敌人上来,打他三个钟头再走不迟”

此刻,指挥着百万大军的共产党中枢在国民党军的追击和围捕下,其颠沛之艰辛与危险,是当时各个战区的共产党将领以及包括蒋介石在内的国民党军将领无论如何都难以想象的--毛泽东的这段历史往事之所以令人感叹,是因为当这一小队人马在荒凉的山谷间由于命悬一线而来回转移之时,毛泽东仍旧指挥着分散在全国各个战区的部队作战,而且,各个战区的共产党将领不断地听到毛泽东发出“蒋介石很快就要完蛋了”的呼声。

小河会议之后,毛泽东一行开始向东转移。为了保密,他们的代号由“三支队”改为“九支队”。八月一日晚,毛泽东到达靖边县青阳岔,住了一夜之后,第二天在闷热的天气里继续赶路,到达横山县的小水沟村,毛泽东住进村长李文运的家里。但是,刘戡的部队很快就接近了,于是再走。下雨了,他们在一个叫石湾镇的村子里弄了点饭吃,没来得及烘烤一下衣服,就接着向肖崖则村方向行进。刘戡的部队始终跟在后面,毛泽东刚离开火石山,刘戡就进了村;毛泽东刚离开石湾镇,刘戡跟着就进了镇,这个国民党军将领总是能在毛泽东睡过觉或者歇过脚的窑洞外摆出姿势留个影。八月三日,到达肖崖则村时,毛泽东已浑身湿透,鞋里灌满了泥浆。听说刘戡的部队在石湾镇宿营了,毛泽东说:“那好,我们也陪他住下吧。”他和周恩来挤在农民李俊成的窑洞里睡了一夜。这时候,西北野战军攻击榆林的战斗打响了。九支队先到了绥德的李家崖,然后又到了黄家沟,在大雨和泥泞中不断地与刘戡的部队周旋。毛泽东盼望着攻击榆林得手的消息,但最终传来的是整编三十六师从北面的沙漠绕路增援,攻击榆林失利的报告。西北野战军从榆林撤退的那一天,毛泽东一行急促地离开了黄家沟,因为他们必须赶在国民党军前面渡过无定河,通过绥德城。在泥泞的路上走了大半夜,到达无定河边,一座九孔大桥横跨在河上,当时还有民兵守着。过桥之后,毛泽东听说要炸掉大桥,表示了不同意见,他说刘戡要用这座桥就让他用,他是暂时用用,我们可是要永远地用。抢在刘戡前面通过了绥德城,八月十四日,毛泽东一行到达米脂县的井家坪。

这天,整编三十六师离开榆林,开始全速南下。

局势陡然间危机四伏:黄河以西,无定河以东,南北约二十公里,东西约三十公里,在这样一片狭长的地带内,毛泽东已处在国民党军十几万兵力的南北夹击之中。

为了摆脱危险,也为了令彭德怀不要顾及中央放手作战,九支队决定自行转移。原定的路线是渡过无定河向西,再次返回小河村一带,绕到敌人的后面去。但是,连日大雨,河水暴涨,无法徒涉,又没有找到船只,无奈之下只好向东北方向转移。毛泽东疲惫之极,但坚持不坐担架。在陈家岔住了一晚之后,第二天过乌龙铺,继续向东。黎明时分,毛泽东到达葭芦河边,原来细小的水流现在已是一片汪洋,根本无法通过。河的两侧是高山,后面是刘戡的追击部队。毛泽东和任弼时商量了片刻,决定向西北方向前进,那里是绝壁山峰。毛泽东挥挥手说:“咱们上山!”汪东兴嘱咐战士上山不要留下任何痕迹。毛泽东说:“不用不用,竖块牌子,上面写上'毛泽东由此上山!'”山顶上有个小村庄,叫白龙庙。毛泽东往石头上一坐,说:“不走了!就在这里休息,等敌人上来,打他三个钟头再走不迟!”站在这里,可以看见远处的葭县县城,刘戡追到葭芦河边仍没找到毛泽东的踪迹,于是架起大炮开始猛轰葭县县城。

八月十八日清晨,九支队继续转移。雨下得更猛,下山的时候,被洪水推着走,大家挽着手,免得被水冲走。下到山谷里,向北走到葭芦河上游,找到河面相对较窄的地方开始架浮桥。警卫战士在湍急的河水中几次架桥都没有成功,毛泽东坐在河边石头上低头看文件。汪东兴建议将毛泽东设法弄过河去,毛泽东不愿意。在当地百姓的帮助下,浮桥终于架成了,周恩来在桥上来回走了几趟,然后让毛泽东过河。毛泽东坚持让机要人员、电台和文件先过,自己最后才上了桥。他刚一过去,轰隆一声,浮桥被洪水冲垮了。第二天,毛泽东一行到达梁家岔。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