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日本军队中台湾籍“炮灰”的难言之隐
2009年09月08日 10:00四川在线-文摘周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随着日本侵华战争的全面扩大,日本出现了军需物资补给人员严重短缺,甚至兵源不足的问题。由于日本人口有限,不可能无限制地征兵,因此日本殖民当局盯上了海外殖民地。

1943年,台湾少数民族被正式纳入“陆军特别志愿兵”内,被以“高砂义勇队”等名义征用者达到5000余人(“高砂”是日本古籍对台湾的称呼)。1942年3月,第一批被称为 “高砂族挺身报国队”的500人被遣至菲律宾,因5月7日参战成功击退巴丹半岛美军而声名大噪,从此改称“高砂义勇队”。台湾少数民族生活在山地部落,在丛林中特别骁勇善战。

据日军回忆,该队人员能于无道路之丛林,穿梭侦察,也可以分辨远处声音,从事伏击。由于队员精于狩猎,可清楚地分辨丛林内的动物是否可以食用,使日军可以在缺粮的情况下得到补给。此外,该队队员也传授日军在丛林生活的方法。日本兵罹患疟疾,高砂队员还冒险摘椰子取水帮日本兵解热。

1945年1月,台湾开始正式全面实施征兵制度。据日本厚生省统计,至日本投降时止,总计80433名台湾青壮年应征加入日本军队,成为一线战斗人员,更有多达126750多人被征为军属或军夫,二者共计207183人。此外,在校读书的青年学生,也必须参加“学徒兵”。台湾青年加入日军,为日军服务,乍看似乎让人难以理解。但置身于当时的历史境遇,台湾民众的“从军”背后也有说不出的难言之隐。

台湾民众现实生活的考量是最重要的因素。首先,帮日军工作会获得更多的报酬。当时,台湾一般民众的工资水平大约在20元左右,而加入日军则可以领到200多元。

其次,当兵可以获得跟日本人大体同等的社会地位。日据时代的台湾民众并不能享有与日本人同等的社会地位,是二等、甚至三等国民:日本人吃白砂糖,台湾人配给较差的黑砂糖;日本人吃上等瘦肉,台湾人则只能供给少量的下等猪肉。因此,许多台湾人就志愿从军。

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日本殖民当局为了消弭台湾人民的反抗意识、巩固殖民统治,大力推行“皇民化”政策,企图将台湾人改造成在精神与行为上对日本帝国完全效忠的愚民。以《沙鸯之钟》的集体洗脑最为典型。《沙鸯之钟》是日本在二战期间拍摄的“大东亚共荣圈”样板电影,电影讲述的是泰雅族少女沙鸯,为奉召从军的蕃童教育所日本老师送行,在途中失足坠河的故事。日本驻台湾总督在沙鸯失足的河边,立下一口钟,钟上刻有 “爱国之女沙鸯”字样,将这名不幸丧生的少女作为共荣圈人民效忠日本的样板。

这部集合当时一流编导、演员,并由日本首席红星李香兰主演的电影,在台湾播放时反响热烈。正是在现实生活的威逼利诱以及日本“皇民化运动”的殖民政策下,不少台湾青壮年加入了日军。

二战结束之后,台籍日军的处境相当凄惨,其日后的生活也相当悲凉。至二战结束时止,在20余万台籍日军中,共有30304人战死,约占总人数的14.6%,其中军人占2.7%,军属占22.2%。

即使没有成为炮灰的台籍日军,在战后也面临盟军军事法庭的审判。(据《时代周报》张华/文)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张华   编辑: 刘嵩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