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 知青突然袭击“考教授”
2009年09月02日 10:05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 】 【打印共有评论0

大学招生条件上调到“初中毕业以上”

为了适应工农兵学员,北京各大高校都在努力,其中最大的调整就是“降低教学难度”。清华大学还为此重新编写了教材。

“讲物理原来要用微积分,但对工农兵学员不能这样讲,要用形象的方法解释才行。”曾任清华大学基础部分党委书记的庞文弟说,“尽管花费很大精力,很多教授就是掰开了、揉碎了,一些学生仍然难以消化。”

他说,这是因为“推荐制”招入的工农兵学员,在文化基础上实在参差不齐。

早在1970年,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就开始了工农兵学员的试点招生,到1972年北京市已有11所高等院校少量招收工农兵学员。根据当时北京市革委会教科组的一份报告,这些工农兵学员中,初中以上的只占20%,初中文化的占60%,相当于小学文化程度的占了20%。

高校教师觉得,有些文化程度过低的学生,实在没有办法教下去。1972年北京市革委会提出,给工农兵学员补补课,但收效甚微。“在缩短成3年的学制里,不仅要学完大学,还要从高中初中补起,怎么可能?大家开始希望在文化程度上对招来的学生有些要求。”原北京市教委主任耿学超回忆。

1972年的招生工作座谈会,对招生的“文化条件”做了修改,将“一般相当于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规定,改为“初中毕业以上”。

如何保证实际文化水平达到初中毕业呢?还是要考一考。参与这次会议文件修改的杨学为记得,在修改的招生意见上报国务院时,又专门加了一句话“在群众推荐、政审合格的基础上,进行文化考查”。

“文化考查”虽然名义上不是考试,但实质上却起到了考试的作用,这在当时是对“文革”期间招生制度的一大突破。因为“文革”伊始,考试即被当作对工人、贫下中农的“专政”而废止。

突如其来的考试

39号文件发布后,中小学生开始注意学习,知识青年也开始找书读。

“在平时的教学中,早已没有了考试,即使有也是开卷。学生怎么评价,如何结业,都觉得无法想象。”刘家和说,“文化考查”的消息传到北师大后,大家都以为高校要有一个大整顿了。

然而,“文化考查”刚结束,还没来得及评分,“反对”的风暴却强劲卷来。

1973年7月19日,《辽宁日报》发表了在“文化考查”中交白卷的张铁生的信笺,并在编者按中评价,这是“对整个大学招生路线问题的一份颇有见解、发人深省的答卷”。

不久,国务院科教组重新开会,主题却成了批判“文化考查”。“说文化考查是复辟资本主义的土壤,是培养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温床。”杨学为说,会议一结束,自己就被要求发一份简报。

杨学为疑惑了,国务院刚发文件要搞“文化考查”,现在却被指责为“搞复辟”。最后按照要求,只能说搞的方向不对。文化考查就是做调查访问、座谈讨论之类的东西。

张铁生被树为“反潮流英雄”后,教育界强烈反对。为了压制反对的声音,在沈阳,突然对数十名教授进行数理化考试,并逼迫答不出的教师承认“张铁生交白卷是可以理解的”。

1973年12月30日,国务院科教组和北京市革委会科教组也发动“突袭”,对北京地区17所高等院校的631名教授、 副教授进行数理化考试。

“事先没有任何通知,工宣队拿出一套试题,说要考一考。名义是毛主席说过这样一句话:老师成天考学生,现在也要考考老师。而那些考试的题目跟政教系学的内容基本没有关系。”邵武说。

许多教授也采取了抵制的方式。根据庞文弟的记录,当场有200多位教授拒绝参加考试,此外还有交白卷、在考卷上写反对意见等。北师大历史系的著名教授白寿彝就是其中一位。“白先生当场交了白卷,试卷上只写了他的名字。为这个,他挨了不少批评。”刘家和回忆。

不久,“考教授”风波迅速在全国蔓延,“文化考查”也只能做做表面文章了。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李静   编辑: 刘延清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