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因“中国模式”的成功而产生的盲区
2009年09月23日 21:06凤凰网历史综合 】 【打印共有评论0

中国三十年“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使我们在科技、国防、社会、民生…诸方面取得了施展手脚的实力,从面增加了中国的国际威望与话语权,世人对於中国从鄙夷相看转为刮目相看了。

因此,有人很时尚的把中国发展的做法归纳为“中国模式”或“北京模式”,这当然应该是国人引以自豪的了。

外国人欣赏或赞许“中国模式”,先前主要是赞赏中国是政治精英治国,政策措施适当,政府效率可靠…。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暴发之后,西方才深切的认识到中国对於经济的管理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似乎产生了对西方经济自由化的自我批判,同时又产生了对社会主义的必要管理的很尴尬的认同。

尤其是面对危机,中国果断实行强化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措施与政策,更让西方惊叹无以伦比,这似乎更强化了西方对“社会主义”的审视,也强化西方对“自由经济”的怀疑。

因此,当前世界经济危机的到来,对於“中国模式”的叫喊、议论、鼓吹也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无论是国内、国外好象对於“中国模式”的叫好,已经压倒了原先的那些歪曲与怀疑。这一切不能不算是一种面对现实的清醒。

面对当前世界性的经济危机,舆论的分析总是与政治敏感相联,尤其在国内,从政治层面分析中国优势的舆论似乎总是占领着上风。诚然,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应对、克服危机的优势,政治肯定是重要的方面,在汶川地震发生之后,中国能众志成城,全力救灾,又能举世无双地把灾后重建,包干到各省市分担,就让许多人惊呼中国社会主义的优越了。

但是,中国克服危机,有可能取得最早复苏的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当代中国经济发展应该说是“后起之秀”,因为后起意味着是基础落后。所以中国经济象穷汉子拖家帯眷图发展,先进的能发展当然要发展,别人认为鸡肋的产业,只要有利於生计,当然也要发展,所以中国经济却歪打正着,取得与西方不同的全方位发展。

世界贸易中通常为人忽视的杂货,即:服装、鞋帽、家具、玩具、农产、水产、食品…这些技术含量较低,又需要密集劳动的产业,却更高速的发展了,这不仅仅是中国充分的劳动力用武的需要,而且迎合了世界的需求,好似填补了世界产业空白,暴了冷门,成为无法撼动的优势,虽然其所占出口比例不大,但是,解决就业,赢得顺差最多。

可以说西方抢占了现代工业技术的先利,中国在发展中既与西方现代工业技术竞争取得了一席之地,又冲着西方发展的残缺,好似填补了西方的真空,尽显了中国的杂货出口的优势。这是中国国情与世界现实蕴育了发展的特征,绝不能因突显政治而被忽视。

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虽说不是高精尖技术,虽说产品没有高盈利的空间,虽说价值总量在出口中占的比例不高,但是,这些产品是人们日常生活之必须,是发达国家忽视发展的产业,经济萧条时人们捂住钱包,可以少买或不买汽车、飞机、电子产品,但是,不能不需要生活用品,虽然从紧消费,终不可不用,能紧一时,不能久紧。

因此,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生产的所谓杂货,在世界市场上,势必抢先复苏生机,中国经济如果优先於世界,最先复苏的话,我相信,夺得头筹的当数劳动密集型产业。

而且,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势於发达国家还是长期的,以西方劳动力高成本生产“杂货”,永远是劣势,西方只能望着中国和发展中国家的这种优势而无可奈何。中国应该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做大做强,象西方把工业技术做大做强那样,创造和保持世界市场的长远优势。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蔡信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