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后金(清)政权掌握影武者战术的必然性
2008年10月29日 09:52新浪博客 】 【打印

三、皇太极与影武者

日本战国名将真田幸村在"大阪夏之阵"中曾使用"影武者突击"的战术,向德川家康本阵突击,吓得家康差点自尽,真田本人也因此得到"战国第一兵"称号而名垂青史。所谓"影武者突击",就是在战斗中用多个人穿着与自己一样的铠甲,打着同样的旗号从不同方向进攻,使得敌人眼花缭乱,分不出谁是真正的主将的战术。这种战术并非为日本所独有,根据我多年研究表明,后金(清)政权在崛起并打败明朝的战争中,也广泛地使用了这种战术,并屡屡成功。

崇祯二年,皇太极绕过袁崇焕的防区宁锦和赵率教的防区山海关,从长城喜峰口直入北京,准备一举攻占北京,灭掉明朝。万分危急的时刻,袁崇焕率领9000关宁铁骑,"士不传餐,马不再秣",(《崇焕之死旷世奇冤》阎崇年),赶到京师救驾。一些丧心病狂的明粉竟然以袁崇焕比满桂晚到了4天来质疑阎崇年老师讲的"士不传餐,马不再秣"的真实性,这是无稽之谈!要知道,袁崇焕要走的路比满桂远很多,袁崇焕是"焕自蓟趋京,两日夜行三百里"(《剖肝录》余大成),整整走了三百里,而大同总兵满桂赶到北京,只走了1000多里路,根本没有可比性!

因为我对那些污蔑袁崇焕的明粉太痛恨了,所以忍不住扯了点题外话。我们再回到正题,袁崇焕率领9000铁骑赶到北京城下,与皇太极10万大军与广渠门血战,获得了胜利,使得北京转危为安。关于这一点,金庸的《袁崇焕评传》、阎崇年的《袁崇焕传》都有详细介绍,大家自己可以去拜读,我就不再阐述了。

可是现在一些明粉,无耻地说什么满桂守的德胜门才是北京保卫战的主战场,袁崇焕的广渠门只对付了少数敌人,而且还打了败仗。他们拿出的所谓证据只是皇太极亲自攻打德胜门,"上率右翼大贝勒代善,贝勒济尔哈朗、岳讬、杜度、萨哈廉等,领白甲护军、蒙古兵进击桂、世禄"(《清史稿·太宗本纪》),而进攻袁崇焕的莽古尔泰"莽古尔泰等未率大军同行,止以护军及蒙古兵二千往,见宁远巡抚袁崇焕、锦州总兵祖大寿兵两万屯沙窝门外。莽古尔泰分兵为三队,令各额真等率护军前进……豪格独趋右偏,败其伏兵,追杀至城壕。余三贝勒不趋右偏,由正路入,击败敌兵,亦追杀至城壕。"(《清太宗实录》)(注:沙窝门即为广渠门之别名)

既然明粉拿出一些史料胡说攻打德胜门的才是清军主力,而攻打广渠门(沙窝门)只有2000多人,那么我就来证明其错误。这些书呆子明粉读书不动脑筋,只读懂表面文字,不会分析,而根据我的分析,广渠门才是北京保卫战的主战场,袁崇焕确实在北京城下以9000铁骑打败皇太极10万大军!

根据我的分析,袁崇焕统帅的9000铁骑,是明朝唯一有战斗力的部队,皇太极只要将其消灭,就能攻占北京,灭亡明朝。所以从情理上来说,完全应该是皇太极亲率大军攻打袁崇焕才是!那为什么史料记载皇太极的主力进攻满桂部,而只派莽古尔泰率少量兵力去攻击袁崇焕呢?我认为这是雄才大略的皇太极使用了"影武者突击"的战术,而这是军事机密,史官不可能知道,所以留下了与事实完全相反的记载!

真实情况应该是,皇太极派莽古尔泰穿上自己的铠甲,打着自己的旗号,率两千部队,冒称10万,去进攻满桂部。自己穿上莽古尔泰的铠甲,打着莽古尔泰的旗号,率领10万大军,冒称2000人,去攻打袁崇焕的关宁铁骑。

不能不说,皇太极这招部署非常高明,他创造性地运用了"影武者突击"的战术,使得明军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不过袁崇焕比他更高明,硬是在广渠门外以9000铁骑大败10万清军,使得北京转危为安!可惜因为"影武者突击"被清廷视为最高军事机密,所以史书上的记载颠倒黑白,把广渠门之战的清军人数写成只有2000,而主帅也由皇太极变成了莽古尔泰。即使乾隆大帝后来为袁崇焕平反,也忽视了这点。直到近年,金庸、阎崇年等学者继续乾隆大帝未竟的事业,考证出袁崇焕确实在广渠门之战以9000铁骑大胜清军10万,使得真相大白于天下!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作者: 江淮汉韵   编辑: 刘嵩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