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记忆”:人们曾为了分房而结婚
2008年10月22日 10:54北京商报 】 【打印

住房需求从睡觉转向舒适

二女儿第一批购买商品房

1998年,吴奶奶二女儿的孩子上了高中,由于孩子越来越大,让原本居住在一居室的二女儿明显感到不方便。这时,二女儿有了买商品房的念头。

但那时候还没有个人住房贷款政策,老百姓购买商品房门槛很高,按照当时的房价,如果一次性付清买房,在铁路工作的二女儿和她在大学当老师的爱人有些承担不了,而这一年的5月和7月,接连出台的购房新政给了二女儿一家买房的希望。

为支持市民购买自用普通住房,1998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了《个人住房贷款管理办法》。这是我国第一个关于个人住房贷款的相关政策。政策的出台使大量的潜在购房需求释放,促成了大量商品房成交,奠定了京城房地产市场化的基础。两个月之后,国务院颁布《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

经过与爱人的商量,二女儿自己凑齐了首付,并贷款10万元,在北二环积水潭附近的一个小区买了一套商品房,三室一厅,整栋楼的设计是当时刚刚兴起的“蝶式”,一梯4户。客厅较大,各房间采光都不错,这套房子也让二女儿一家成为了当时北京第一批贷款购买商品房的家庭。

由于第一次购买商品房,二女儿没有任何经验,只求面积够大,以解决儿子和客人来时没地方住的窘境。等真正入住之后,二女儿便发现这套房住起来也不太顺心——房子是大了,但没有阳台,想晒个被子、衣物什么的,还得抱着东西到楼下去晒。满足了基础生活需求,更高的住房需求接踵而来,随后的10年间,住得舒服、顺心成了日渐富裕起来的老百姓首先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同样在1998年,国务院第23号文提出“建立和完善以经济适用住房为主的多层次城镇住房供应体系”,明确“最低收入家庭租赁由政府或单位提供的廉租住房;中低收入家庭购买经济适用住房;其他收入高的家庭购买、租赁市场价的商品住房”,甚至还规定经济适用房能够覆盖的群体占到城市人口的60%-70%。

从5000元/m2到19000元/m2

普通百姓尝到投资甜头

在二女儿当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后,北京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贷款买房。1999年到2003年4年多的时间里房地产业对于国家财政的巨大贡献,使房地产业摇身一变成经济支柱产业。

北京人住房条件不断改善的同时,北京作为首都和大型城市的吸引力也越发明显。不断涌入的外来人口,令城市的住房需求急剧扩大。部分已经满足了自住需求的人,开始打起了投资房产的主意,吴奶奶的小儿子涛子便是其中之一。“当初儿子说买房投资,我们家老头子还不同意,说这是要做地主,现在想想真好笑。”回想起4年前阻止儿子投资买房子的情景,吴奶奶忍不住笑起来。

2003年,辞职下海经商多年的涛子从深圳回到北京,第一件事便是在北京寻觅具有发展潜力的区域投资买房。

“当时主要是看到海南和深圳房地产市场的崛起,觉得北京的房价肯定会大幅度上涨,所以趁着房价还没完全上涨起来,购买两套做个投资。说起来为了投资买房,还同老爷子做了好一阵的斗争。”在说服了家里人、并经过近一年的市场调研后,涛子将投资项目选择了东三环双井一个新开盘项目。

“那时候这个项目只卖5000元出头,很多人都觉得那个地方不太好,但我觉得这里距离国贸很近,将来肯定有发展,就买了两套103平方米的两居室。”事实证明了涛子的选择,时隔4年后,当涛子以均价19000元/平方米将两套房子卖出后,房地产市场让当年为居住奔走的普通百姓首次尝到了投资的甜头。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作者: 齐琳   编辑: 刘嵩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