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名片:出租车轮上的30年
2008年11月03日 16:09京报网 】 【打印

出租车被称为“城市名片”。从上个世纪80年代的黄色“面的”盛行,到现在舒适安全的伊兰特、索纳塔,北京的名片实现了4代飞跃。见证了几代出租车变迁的北京市民说起出租车,有着讲不完的故事。

很多北京人对出租车的最早印象基本停留在黄色的“面的”上,但实际在这之前,北京就有了出租车。86岁的老司机李双喜介绍说:“解放后到上世纪70年代,福特和华沙20是出租车的主力车型。出租车在市区有专门的站点,靠电话或上门叫车。虽然服务对象是普通市民,但每公里0.25元的收费和定点服务让绝大部分人望而却步,因此大部分的业务主要是为国家机关服务。”由此可见,真正适合老百姓的出租车,还得从“面的”说起。

第1代出租车:“面的”(20世纪80年代中期~90年代中期)

自从1984年天津引进日本大发汽车公司的技术,生产出首辆大发面包车以来,该车的空间宽敞、运输能力强等特点就很快被人们所接受,出租车也大范围采用了这款车。由于出租车要求醒目,便于乘客识别,因此北京的出租车都被喷涂成黄色。当然,运营价格也十分低廉,10公里起步,每公里1元。由于价钱便宜,而且可以坐7名乘客,甚至可以运送电视机、洗衣机等大件物品,因此受到市民的广泛青睐。特别是随着1990年亚运会在北京召开,对于出租车的需求急剧增长,于是“面的”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站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的北京街头,放眼望去,满眼都是黄色的“面的”,这景象被很多人戏称为“黄(蝗)虫泛滥”。

当时在协和医院上班的黄医生说:“那个时候,从北三环的安贞桥打车到协和医院,基本是9公里多一点,打车正好10块钱。其实我也有公共汽车月票,坐104电车也可以,不过打车的快速和便捷是公交车不能比的。”

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出行的舒适度的要求也逐步提高。虽然“面的”的实惠方便赢得了百姓的青睐,但是由于没有空调,一到夏天,车内酷热难挡,而且座椅不够舒适,音响效果极差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的哥卓军说:“面的的确是不舒服,夏天车里热得要死,我就把一块毛巾泡在水里,然后拧干了扣在脑袋上,就像偷地雷的一样。”想起当年的景象,卓军也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当时真的就是这样,而且也不觉得丢人。不过这也起不了太大作用,一天下来,受罪受大了,乘客也一样不舒服。”

第2代出租车:夏利(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21世纪初期)

1998年,为加强对尾气排放治理力度,北京市政府发动了大规模的“扫黄”运动,以“砸面”回收的方式,完成了北京市出租车的第一次更新。1999年,所有“面的”于10月1日前全部被淘汰,黄“面的”时代彻底宣告结束。取而代之的依然是天津的一款车,也是后来跑遍京城的夏利。

夏利依然是天津引入日本大发技术生产的车型,也是首次在出租车领域大范围使用的轿车车型。当时的夏利的价格是10元起步,每公里1.2元。较之前一代出租车——“面的”,夏利车乘坐起来比较舒适;由于车内有空调,炎炎夏日也有些许凉风……可以说,夏利让普通百姓感受到了轿车的滋味儿。

“有了空调,别提多爽了!当时我就乐得不行。在那个时候,家里都还没安装空调,所以我都不想回家了。”卓军提起当时的兴奋,一脸的得意神情,“乘客也喜欢坐,而且很多都是白领,一天的收入比开‘面的’时增加了不少。车里的条件也比面的强多了,又干净又舒服。不过当时的夏利都是1.0排量的两厢车,空调一旦启动,车起步就哆嗦了,动力不足嘛!”

不过,夏利毕竟是初级的轿车,在装配质量和零部件质量上还有很多不足。一些开了四、五年的夏利,很多零件间隙增大,啮合不紧密,造成异响。减震器也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而逐步失去效果,几年过去,从“面的”升级到夏利的喜悦逐步淡化了,而破旧的感觉却与日俱增。

第3代出租车:富康(20世纪90年代末期到21世纪)

为迎接2008年北京奥运会,北京市实施了出租车汰旧工程,车辆更新后,北京大街上再也看不到夏利出租车。强制淘汰的原因之一是,夏利出租车车况很差,空调系统不好,夏天无法为乘客提供舒适的服务。此次出租车升级换代是北京继淘汰“面的”后,第二次大规模汰换工程。

进入20世纪90年中后期,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夏利的样式和舒适度已经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于是富康和捷达也加入了出租车市场,与夏利并驾齐驱。富康是采用法国雪铁龙的技术,由中国湖北生产的,而捷达则是德国大众的技术,在长春生产的。这两款车占据了中国车市“老三样”中的两席。富康的特点是空间宽敞,后排座椅采用剧院式设计,这样就使后排的乘客视野很好,而捷达的空调是一绝,即使是在阳光下暴晒,空调启动三四分钟后,就可以明显的降低到舒适的温度。而且这两款车的安全性比夏利有明显的提高。不过价格也提升到1.6元/公里。

谈到特点,作为的哥的卓军感受和乘客不尽相同:“其实我对这代出租车最大的感觉就是可以烧油,也可以烧气。”他提到的“烧气”其实就是北京是推行的双燃料出租车,这种车可以加普通的汽油,同时在后备箱内有个储气罐,储存有LPG气体。车辆可以选择使用汽油提供动力,也可以选择燃烧LPG的方式提供动力。“加气的好处是比汽油能便宜一点儿,不过缺点是后备箱占了好大一块地方。不过烧气的时候,尾气很干净,也算咱给北京环保做贡献了吧!”卓军接着说,“富康呢,这车转弯、掉头特轻松。我这车上机场、趴宾馆、扫马路都行,而且也比较省油。”对于乘客来说,富康和捷达的口碑也不错。

第4代出租车:伊兰特、索纳塔(2003年至今)

2003年,北京出租车开始鸟枪换炮。

随着首批300辆北京现代“索纳塔 ”驶入北汽集团,北京出租车行业开始使用本地自产车型,这是北京现代汽车公司为本市出租汽车行业量身定做的专用车型。这批车辆的使用性能和乘坐舒适程度比以往的中低档车上了一个档次。车身颜色全部采用黑色,为手动挡,带有助力转向装置,发动机排放量为2.0 升,功率达到92千瓦,为单燃料出租汽车,全部使用液化石油气(LPG),尾气排放指标达到环保要求。2005年,比索纳塔体型小巧、油耗更低,同时还在车内安装了移动电视的伊兰特开始上路运营。自此,北京出租车跨入了第四个新的时代。

“开起来倍儿舒服,想怎么拐就怎么拐,跑机场高速要不是有限速,我就飞起来了。哈哈!”的哥卓军一边开着玩笑,一遍炫耀着他的新搭档——伊兰特,“不过开上了好车,咱自己的素质也得提高啊,现在我们都要求统一着装,看着就规矩,而且大家都学了简单的外语,原来是硬逼着我学,也学不会,现在可真是自己主动要学的了,因为中国越来越强大,到中国来旅游和办事的老外越来越多,你要是不会两句,有活都拉不了啊!现在的乘客也讲究着呢,一看你这车外观要是脏,人家根本就不伸手,我的车有两套座套,经常换洗,乘客坐着舒服,自己干着也舒服。”

看着卓军兴奋的样子,看着他坐在自己的伊兰特中幸福的样子,记者能深切地感受到,从“面的”到伊兰特的跨越对于一个出租司机意味着什么。通过出租车的变迁,可以看到改革开放30年来,北京城市发展的变化,北京市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中国的明天也必将会更好!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作者: 陈岩   编辑: 刘嵩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