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交通工具变迁的历史
2008年11月03日 16:05乐山晚报 】 【打印

30年前,城里的上班族们骑着色彩单调的自行车在街道上穿行,数量不多的公交车,每遇风雨天常常人满为患。拥有一辆私家轿车代步,是很多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情。30年弹指一挥间,如今的交通工具已是花样繁多:在繁华都市,知名品牌轿车会不经意间从人们身边招摇而过,出租车招手即停,私家车的数量更是以惊人的速度与日俱增。回首交通工具的变迁,人们品出了昔日清贫生活的苦涩,也品出了今日改革开放成果的甘甜。

前奏:

骑自行车就像开奔驰

“30年前,街上的汽车很少,自行车还是家庭主要交通工具,人们为了坐公交车经常要走现在的两三站地。去一个远些的地方经常要倒两三次车。飞机更是只有极少数人才能见识到,更别说乘坐了。”谈起交通工具的变化,61岁的个体户李云生依然感慨不已。

上个世纪70年代,李云生参加工作后,最想要的就是一辆自行车。当时自行车与缝纫机、手表并称为“三大件”,地位无异于现在的私家车。当时购买自行车都得凭票,每年一个单位最多能分到十几张购车票,能有幸分到票的人自然不多。“那时候如果家里能拥有一辆崭新的自行车是令人羡慕的。” 李云生告诉记者,当时大伙儿上下班的交通工具,除了公交车外,绝大多数都骑自行车或步行。一般人对汽车是没有概念的,买车?那时连做梦都不敢想。

上世纪70年代末期,永久、凤凰、飞鸽等品牌的自行车开始风靡中国。其中牌子最响的是永久和凤凰牌。那时,有一辆自行车的感觉不亚于现在有辆轿车的感觉,尤其是骑“永久”就像开奔驰一样有面子,而一辆“凤凰”就像现在有一辆皇冠一样。

来源:乐山晚报

序曲:

拥有摩托车感觉很富足

到了上世纪80年代,摩托车开始逐步成为了人们的新宠。那时,摩托车是家庭富裕的象征,骑着一台摩托车游走于大街小巷无疑会引来不少羡慕的眼光。“当时太扎眼了,我是乐山第一代玩摩托车的人。” 李云生告诉记者,1980年,他托广州的朋友花1900多元买了一台免税的铃木牌50CC摩托车。“那时骑摩托车,比现在开奔驰、宝马感觉还要好。”李云生笑着说,那时候我觉得生活很富足,现在看起来总觉得自己也太容易满足了。从摩托车开始,中国人的出行方式被大大改变了。1980年后,摩托车开始逐步进入家庭,这是私家车走进百姓生活的序曲。

来源:乐山晚报

高潮:

来势如潮的私家车

如今,自行车、摩托等交通工具正被新的变化所取代,而且是翻天覆地的变化。老百姓出门“打的”已成家常便饭。乐山大街小巷明显增多的公交车,方便了百姓的出行。更大的变化则是私家车的逐年增多,让老百姓的生活“安”上了车轮。据交警部门统计,截至2007年底,乐山的私家车保有量已经达到了43480台,而目前私家车保有量仍在以飞快的速度增长着,其中私人购车正成为生力军。

在中心城区某家眼镜行做生意的陈凌军就是其中的一位“有车族”,今年刚26岁的他在两年时间里已经换了三台车了,并且拥有一家自己的洗车场。陈凌军现在开的是一辆海马海福星,这辆车是他在今年4月份花6万元买下的新车。而车刚一到手,他又花了1万多元对爱车进行了改装。尾翼、包围、轮毂、引擎盖……白色的小轿车摇身一变充满了赛车动感。

“我坐过的第一辆轿车是我父亲单位的。”由于年纪太小,他已经不记得最早坐过什么车型了。不过,陈凌军清楚地记得他父亲曾经告诉过他:他后来偶尔能坐上的那辆轿车是用600斤猪肉换回来的。到现在为止,他对此记忆犹新。就是因为父亲说的“600斤猪肉”这一句话,小小年纪的他直接明了地理解了轿车的珍贵性。因为,他当时最大的梦想是“能有丁点肉吃就好了”。“而现在汽车已经悄悄地走进了平常百姓的普通生活,汽车再也不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陈凌军认为,居民收入持续增加、道路交通条件改善、城区面积不断扩大以及消费环境日渐成熟,是私家车越来越热的主因。“现在我不用挤公交车,周末还可以带着女朋友出去兜风,出行真是方便多了。”(钟成甲)

来源:乐山晚报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编辑: 刘嵩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