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返回专题封面 连线左凤荣 | 俄罗斯知识分子的双重性格 | 因文化而自豪 | 不用自由换面包 | 永远的反对者 |评论
 

任何一场革命的起源,都来自对社会不满的精英,尤其是知识精英们,由于他们掌握知识、受人尊敬,往往拥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所以在革命中天然成为领导者。回头去看20年前的今天,如果将苏联解体也看作一场革命,似乎苏联时代的知识分子精英们,一直在政府监控之外呐喊,呼吁撕开苏联的黑幕,将真正的历史还给民众,给民众以自由、平等、博爱。但是,当苏联解体,俄罗斯经济遭到灭顶之灾时,这些知识分子又在干什么?他们会怎样思考自己以前的行为?尤其是在面对,因为这场革命而生活一下陷入困顿的普通俄罗斯民众时,这些知识分子心中会有怎样的感触?【网友评论】

分享到: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腾讯微博 分享到腾讯空间 分享到百度贴吧
上一张
下一张

图说1991年前苏联“8·19政变”

2011-12-22 05:28 0人参与 0条评论

8月20日,白宫。军人转向叶利钦一方。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计划要强攻白宫。亚历山大·列别德将军转向鲍里斯·叶利钦一方——傍晚时列别德身着便装来到白宫并通告了即将到来的猛攻。

24
01
 
 

俄罗斯解决了发展道路问题 转型比较成功

苏联解体20年,俄罗斯发生很大变化,主要解决原苏联高度集权的政治经济体制向现代社会政治民主化、经济市场化方向的发展问题。普京上台后俄罗斯走上有序发展的了道路,在这个过程中普京起了很大的作用。转轨过程中,叶利钦时代也解决一些问题,主要解决社会发展道路问题,通过新宪法,确定未来发展道路,俄罗斯不可能再回到原苏联体制。【详细】

 

德国人感激俄罗斯人

俄罗斯必然重新成为世界一流强国

在理论上也做了很多事情,比如更多强调公民意识,淡化民族意识,身份证上取消了原来所标识的民族特性。在人口调查时要不要填民族特性也取决于自己,并不强迫,而且你认同什么就是什么,国家并没有非要强迫你是哪个民族的,有人根据自己喜欢去填,不是非得根据血缘。【详细】
苏联解体前,在德国统一过程中戈尔巴乔夫也没有起阻碍作用,尽管苏联当时在东德有驻军,完全可以捣乱,但戈尔巴乔夫看到这是德国民族的共同愿望,所以戈尔巴乔夫没有阻止德国统一,而且还提供了一些方便,因此德国人民对俄罗斯人还是比较感激的,这也是他们关系比较好的重要感情因素。【详细】
10日的游行规模那么大,但没有发生任何暴力事件,俄罗斯人是很骄傲的,觉得自己已经跨入了政治文明的国家行列,大家知道通过什么途径去表达意愿,政府也应该倾听民众呼声,作出改变,这种上下沟通机制应该是比较好的,所以我觉得它的未来发展还是可期的。我认为俄罗斯早晚会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强国。【详细】
 

调查

1.你知道苏联在何时解体么?
知道,但说不出准确时间
知道,能准确说出时间
不知道,要看本专题才了解
不关心
2.你了解苏联解体的过程么?
了解,有兴趣了解更深
不了解,希望通过本专题丰富认识
不感兴趣
3.你如何看苏联解体?
20世纪令人惋惜的事件
与它的诞生一样对世界影响巨大
世界格局从此开始多元化
看不透
4.你如何看苏联解体之际的苏联官员?
腐败透顶对国家漠不关心的官僚
恣意挥霍人民财产享受政治特权的新贵族
失去了基本共产主义理想的可怜虫
说不清
5.你如何看俄罗斯苏联的知识分子?
出于怜悯去同情自己从不了解的劳动者
对劳动者有发自内心的鄙视
为推翻政府而宣传却不想如何善后
是一群被极权统治者打压的书生
想不通
 
 
 

俄罗斯民族性格中充满了理想主义和极端性

俄罗斯是一个非常性格非常复杂的民族,在他们的民族性中既有理想主义,同时,俄罗斯民族是个情绪化严重、非常爱走极端的民族,极端性是其鲜明的民族文化心理特点。俄罗斯人在处理事情时不会选择任何妥协的方案,习惯于从一个极端步入另一个极端。这样一种民族性具体体现到俄罗斯的知识分子身上,如著名诗人普希金便是代表,这位能写出优美诗句的诗人,最终却是与人决斗而亡。【详细】

 

为穷人而起义的十二月党人

理想主义和极端性的代表:托尔斯泰

俄罗斯十二月党人无不是有知识的军官,有着贵族的出身,过着富足的生活。但他们竟敢发动起义,为全俄罗斯农奴谋求自由和富足生活。这种近乎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又带着悲剧色彩的事件,让人们看到俄罗斯知识分子的理想主义,以及这些人对于其实并不真正了解的人群的同情和盲目的援助。【详细】
俄罗斯文豪列夫•托尔斯泰73岁时回到家乡庄园,他关注农田上辛苦劳作的农民,这些贫苦可怜的农民让他感到不安与自责,逐渐厌弃贵族生活。为了减轻自己的内疚感,托尔斯泰开始改变自己以前贵族的生活方式,并且决定放弃财产。如此理想主义和敢于走向极端的作为,也只有在俄罗斯人身上才能看到。【详细】
知识分子是俄国社会革命党领导阶层的重要组织部分,他们以极大的热情投身革命事业,但由于局限性和政治思维出现偏差,片面而偏激地宣传政治恐怖主义。其实,作为参与暗杀的执行者们,就真的知道他们所有救助的对象——广大俄罗斯民众真正需要他们的革命么?当革命胜利后,他们又如何自处?【详细】
 
布哈林与托尔斯泰思想中的理想主义
 

乌托邦这个词是中方翻译西方词的神来之笔。人类乌托邦理想非常古老,中国有大同世界,一直到康有为的《大同书》,西方一样,从《圣经》旧约开始等等,但是真正近代的乌托邦思想,起源于1513年一本书。【详细】

乌托邦的理想自古有之  

西方从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一直到法国大革命,一直是西方公开发声时代,简单来说,当自由没有降临的时候,当真理和正义迟迟没有兑现时,乌托邦发出一种声音:先生们,你们走错了道路,你们背叛了理想,欺骗了我们。【详细】

以敬畏和谦虚之心看待历史  

布哈林是1938年3月14日和其他17名老布尔什维克在一个地下室被枪毙的,他曾经有一封信,让自己年轻的妻子背下来,他相信总有一天,未来党的领导人会为他平反昭雪。信不长,说我布哈林从18岁开始,就为俄国的革命、俄国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而奋斗,我现在命在旦夕,在无产阶级的斧头面前,我不低下我的头。【详细】

 
 
 

俄国知识分子一向对自己的地位有优越感

俄罗斯的知识分子们一向对自己的地位有一种优越感,在这种优越感的充斥下,他们身上既背负着一种使命感,又因往往需要向强权妥协而陷入矛盾和自责。受这种复杂的心理的刺激,高压时代里,知识分子们为了面包可以表现出对强权的恭顺,也通过各种各样手段去批判他们所处的时代,而且,往往因为压抑越大,这种私下里的反抗就会愈加的剧烈,这种抗争不因生活的改善而有所收敛。【详细】

 
 
 

苏联时代的知识分子常常抱怨自己政治地位上被矮化

时代的恐怖后,当苏联迎来高福利时代后,人民的生活普遍提高,知识分子不用因市场竞争而受到威胁,这种相对富足的生活,却无法满足他们的心底愿望。西方客人经常可以从莫斯科知识分子口中听到如下抱怨:“我在莫斯科郊外的屋子刚好和一位卡车司机隔壁,我的房子并不比他的好。”苏联知识分子不无正确地看到,有成就的知识分子的物质条件,一般来说,在西方的资本主义中比在苏联的国家社会主义中要高。【详细】

 
 

前苏联时代知识分子之间也有贫富分化 更加令其感觉不满

虽然苏联时代的工资标准感觉差距不大,但是由于权贵们可以得到额外的“信封补助”,因此无形中拉大了苏联民众的收入差距,即使是知识分子之间也是如此。在苏联时代普通人只收入几百卢布时,高级知识分子——当然这些人已经步入权贵阶层,收入就已经是普通人的数倍乃至数十倍,如列宁格勒大学的校长一个月的工资就可以买一辆小汽车。这种差距令知识分子中的大多数,感觉到自己是遭到了人为的矮化,无论是经济上还是政治上。那么,他们又会如何反抗这种矮化?【详细】

 
 
赫鲁晓夫的“揭盖”与“解冻”
 

“解冻”一词源于苏联作家爱伦堡1954年发表的中篇小说《解冻》,书名寓意冰冻溶解,春到人间。该书引发了以揭露社会阴暗、解放社会思想为主题的“解冻文学”。【详细】

“揭盖”:批判斯大林  

揭开斯大林的“盖子”,既是赫鲁晓夫改革的起点,也是其改革的中心内容。1956年2月25日上午,赫鲁晓夫在苏共中央委员会上作了《关于个人迷信及其后果》的报告。由于苏共中央没有邀请当时出席苏共第二十次代表大会的外国代表团参加,这次会议被称为秘密会议,赫鲁晓夫的报告被称为秘密报告。【详细】

“解冻”:全方位改革  

继苏共二十大揭开斯大林的“盖子”后,赫鲁晓夫领导了全国性大规模的平反冤假错案工作。到1956年8月,有近2000万大恐怖时期的受害者被恢复名誉。到1957年,有800万政治犯获得了自由。政治上的拨乱反正,使人们“开始呼吸得比较自由一些了”,各个领域“解冻”思潮涌动。【详细】

也曾犹豫徘徊  

改革是没有先例的大事,赫鲁晓夫也曾徘徊和彷徨。他在《回忆录》里说:“爱伦堡使用了‘解冻’一词。他认为斯大林逝世后人们生活中出现了解冻。我对那个时期的这种说法并不完全赞成。”【详细】


 

“解冻”文学时代苏联知识分子提出:面包不是自由交换物

赫鲁晓夫时期,首先是爱伦堡在1954年发生中篇小说《解冻》开启了苏联“解冻”文学的解冻时代。紧接着,作家杜金采夫发表小说《人不仅仅是为了面包》,在该书中重申了“面包固然重要,但它不是自由的交换物”,引用赫尔岑的话说,“争自由,目的不是明日的自由,而是今天的自由,要让活着的、各自有其目的个人获得自由,使他们自由追求他们认为神圣……”。这些语言听着让人热血沸腾,恰如其分的表现出俄罗斯知识分子的理想主义精神。【详细】

知识分子揭露斯大林时代黑暗

戈尔巴乔夫时代提倡公开性

苏联的知识分子往往利用官方控制的非政治宣传杂志,发表一些描绘社会真相的作品,此类作品讲的都是关于斯大林时代的种种黑暗现象。从六十年代开始,半地下的手抄出版物也陆续问世,在知识分子和部分民众中广为流传,其内容也更大胆。这种地下刊物固然让人敬仰和追捧,但也开始侵蚀苏联帝国的肌体。【详细】
戈尔巴乔夫上台,倡导“公开性”、“民主化”、“意见多元化”之后,知识分子群体中酝酿多年的各种思潮开始显露出来。在戈氏全盘否定苏联社会主义历史的错误导向下,各种极端思潮更加泛滥起来。到这时,苏联知识分子已经逐步瓦解苏共的思想体系,将民众吸引到了苏共的对立面,一股暗潮开始产生。【详细】
虽然苏联知识分子已经用自己的切实行动狠狠的报复了苏联社会,在戈尔巴乔夫执政末期造成了苏联的思想混乱,但是,关于苏联解体后应当走向何方,绝大多数知识分子从未考虑过,也就是说,他们负责点起一场大火,如何来熄灭却从不去想。即使有其中经营思考了,这些书生们的纸上谈兵往往脱离实际。【详细】
 
俄罗斯、东欧知识分子的两种道德观
 

这样一个群体在任何一个时代中都存在着与政权剥离与合谋的现象,所以从已有的信息可以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这种现象是由知识分子的“双头鹰情结”所导致,它们就像俄国国徽上的双头鹰,一个头面向东方,一个头面向西方,这种两面性既可以存在于不同的认知群体,也可能体现在一个人生命的不同阶段。【详细】

功能性虚构  

正如捷克学者米兰·塞梅切卡所诠释的:“政府和意识形态强加于一个我并不认同的现实,并声称我的现实是歪曲的、虚假的、错误的,唯独他们的才是客观的、是经由全部历史和政府机关决议所核准的。”【详细】

俄国知识分子认为有善恶  

人性中二元价值就需要人们去揭示和探索。古典时代和现代并没有什么区别,在人心中寻找“善”的光点和心灵启迪,比战胜外在世界的“恶”更为重要,这就是为什么道德问题在这些人心中显得格外重要的原因。【详细】

苏联解体知识分子损失最大

苏联解体令人民损失惨重

苏联解体知识分子继续反对现政府

知识分子们极力鼓吹一场“革命”,如果苏联解体算是“革命”的话,事成之后应当有丰厚的报酬才是。事实恰恰相反:“最富讽刺意味的是,在1992年俄罗斯开始的向自由市场资本主义快速转变的过程中,最大的损失者要算知识分子,他们一夜之间掉入了自由市场的冰窟窿,因为他们原先的国家支撑体系转眼间已分崩离析。”如此革命后果,只怕任何人都想不到。【详细】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所研究员弗鲍罗季奇具体描述了俄罗斯悲剧性变化的情况:“与1990年相比,20世纪末的国内生产总值下降了52%;工业生产减少64.5%;农业生产减少60.4%,卢布贬值42000倍,消费价格上涨1.7百万倍。这场变革不仅没能令俄罗斯富足,反而让所有俄罗斯民众为剧变买单,可谓损失惨重。【详细】
虽然苏联解体给俄罗斯百姓带来了巨大灾难,但俄罗斯的知识分子们依然不改他们性格中的理想主义和极端性。当苏联解体的庆典结束后不久,他们便收起盛装,重新寻找新的对手和靶子,继续坚持他们的反对现政府的立场和主张,而且由于到了“民主”时代,他们不再需要躲躲藏藏,一旦有所不满,呼吁群众上街游行就是。想要拿出切实可行的解决社会经济问题办法,这个真没有。【详细】
真正的俄国知识阶层在任何时候都是非主流。他们作为社会分化的产物,上不及庙堂,下难隐江湖,属于社会的中间人,发展到后来成了“多余人”。就是这样一个不尴不尬的地位,才令苏俄政府对知识分子并不重视,乃至重用,只需从中分化出少部分人,即可执行苏共的权力,无形中愈加将心怀不满的苏联知识分子边缘化。到苏联解体,也正是这些人发出了欢呼声。【详细】
 
俄国知识分子的真实形象
 

1840年代的贵族知识分子那种“反资本主义”本能也会促使其生长。但是那种浪漫的、伦理化的“贵族社会主义者”与“政治上的社会主义”其实是格格不入的。【详细】

“行动者”vs“思想者”  

知识分子是站在流俗纷争之外守护“永恒的价值”,还是应该站出来为心中理想勇敢斗争?要在这个问题上回答,必须要在下列问题上达成一致,即知识分子认同的神圣价值是悬于世俗生活之上,还是融化在世俗生活之中?【详细】

禁欲主义与“行动伦理”  

“刺猬”一代知识分子宣传强烈的禁欲主义与牺牲精神:贬低欢乐舒适、歌颂严于律己,把追求个人欢乐视为不道德,宣扬苦行理念。他们把现世视为一个通往天堂的“眼泪谷”,把现在视为乌托邦路上的一个中途站。【详细】

俄罗斯民族的知识分子们出于自己身上独有的优越感,其实并不肯俯下身真正了解自己所为之争取利益的广大人群。他们中的部分人以推翻现政权为己任,却不做任何成功后的准备,或是提出的只是他们天马行空的不切实际空想。归根结底,苏联知识分子是一群游离在主流之外,陶醉于自己小圈子乐趣的人群,在革命中是最易冲动的人群,也受伤害最深,无论在任何政权之下,他们都要受打压。对他们来说,革命既是精力的发泄,又是新一轮悲剧的开始。
网友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