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纳: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澳大利亚人
2009年09月06日 17:10凤凰卫视 】 【打印共有评论0

正在加载中...

曾子墨:袁世凯和日本之间的密约被曝光以后,端纳声名大震。而另一位重要的参与者,袁世凯的政治顾问莫利逊却逐渐失意。1917年,莫利逊带着无限失落,离开了他工作和生活了20年的中国。在这20年中,莫利逊在自己的新闻事业中声名显著,成绩非凡。但是,这位优秀的新闻记者和大多数来华的西方人一样,他们更渴望自己能够直接参与这个古老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取得更多的成就。可最终,他们收获的却是满腔的失落。

在中国的20年间,莫利逊搜集了大量中世纪以来西方各国出版的有关中国的书刊,仅《马可·波罗游记》就有50个版本之多。在他回国前,这批书刊以35000英镑的价格,被日本东京大学收购。有中国学者认为,莫利逊文库的流失,对中国的损失,等同于敦煌古籍的盗卖。1920年5月,莫利逊病重,魂牵梦绕的仍然是老北京那熟悉的四合院。他的夫人对朋友们说,假如他果真得死,最好是让他死在北京的老家,死在他所深爱的环境和朋友们的中间。两个月后,莫利逊病情恶化,病逝于伦敦的住所,享年58岁。

解说:就在病中的莫利逊念念不忘北京之时,正在这座古都里过着惬意生活的端纳,也迎来了人生的一大转折。1920年,端纳不再甘居幕后当一个顾问,他接受了北京政府的邀请,创建经济统计局,并出任局长。端纳相信,大量的、准确的经济情报,将有助于把中国推进经济现代的轨道。北洋政府似乎很是看重端纳,这位经济统计局局长的月薪,达到了两万大洋。在那时的北京,这相当于180个5口之家一年的生活费用。

张鸣:像端纳、莫利逊这样的,在中国有他们的事业,他在其他国家,或者在他本土澳大利亚也好,在英国也好,他没有这样的声望,不会得到别人这么样的尊重,生活也过得没这么好。但是在北京说实在的,生活过得很舒服,他可以雇得起好多仆人。

解说:端纳对于自己如此之高的待遇感到十分不安,他开始将自己的工资挪用到公务开支上,并且从不报销一分钱。在北洋政府的同僚眼中,端纳成了“天字第一号的傻瓜”。

曾子墨:1928年,中国政局发生重大变化,经过近两年的北伐,北洋政府已经名存实亡,大权逐渐被南方的国民党掌握。端纳似乎是厌倦了中国的官场,他婉拒了南京方面孔祥熙等人的挽留,执意地辞去了局长职务,他在给朋友的信中写到,现在我要像通常的中国官员那样,在事情难以容忍时一走了之。据说,在北洋政府拿着两万月薪,干了8年的端纳,这时不仅没有存下钱,反而倒贴了7万大洋。端纳对朋友们说到,实在不忍心给这个苦难的国家再添一份负担。自此之后,端纳再也没有接受过中国官方的任何正式任命。

1928年,端纳53岁,在中国生活了25年,在辞职以后,端纳并没有返回已经阔别了25年的故乡澳大利亚。相反,他仍然留在了中国,并且和一位同样与日本人不同戴天的实力派人物走到了一起,这个人就是张学良。

解说:1928年6月4日,皇姑屯铁路传来一声爆炸声,东北王张作霖魂飞天外。12月29日,身负国仇家恨的张学良宣布,接受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期易帜。青天白日旗,终于在东北军的大营中升起。站在张学良身后的一位外国人,正是刚刚辞去北洋政府经济统计局局长一职的端纳。

邢建榕:张学良外语非常好的,而且他什么开飞机,打网球都喜欢玩的,打高尔夫球,对吧。端纳这方面是很擅长的,这两个人经常可以有共同语言,而且在政治上,他们也比较倾向于一致。就是把日本的那边侵略势力赶走,统一中国。所以端纳后来就是跟张学良关系非常密切。

解说:就在端纳为东北易帜一事积极地与南京政府联络之时,这个已经53岁的老人见到了当年把他亲切地称作“端纳叔叔”的宋美龄。一晃20年,当年只有11岁的小姑娘现在已经贵为中华民国第一夫人。

邢建榕:小时候,宋美龄叫端纳叫叔叔,叫到后面难为情了,是吧。因为年纪大了,后来又跟蒋介石又结婚了,已经成为第一夫人了,怎么还可能叫他叔叔呢。所以到后边才改嘴,不叫叔叔了。当时也是叫他昵称,比较亲切的称呼。不是我们一般说的端纳,她就叫个端,DON,她就叫DON,就这么一个叫法。而且每次出去,宋美龄都是搀着端纳的胳膊,一起出去,就是两个人好像关系很密切。

解说:第一夫人深知,“端纳叔叔”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帮手,在西方新闻和舆论界拥有无人可比的影响力,这对于自己的夫君来说,弥足珍贵。不久,张学良接到了宋美龄的通知,端纳被借调到南京。由此,端纳步入了中国政坛的最核心。然而,无论是宋美龄,还是张学良都没有想到,几年之后,又是端纳将他们拯救出困局。

1936年12月14日,古城西安静得出奇,两天前这位在“九一八”事变中痛失故土的东北军少帅,扣留了来西安视察的蒋介石,举世震惊。现在,他正在等待一位客人,一位即将改变中国命运,乃至世界格局的客人。这个客人正是几年前被宋美龄从张学良身边借调走的端纳。几个小时之后,已经失去人身自由,连续两天不吃不喝的蒋介石,见到了风尘仆仆的端纳。他在当天日记中写到,下午5时,端纳来见,以一异国人而不辞远道前来省事,其忠义令人感动。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刘嵩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