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帝国的兴衰荣誉(19)废寝忘食读书的神宗
2010年01月08日 17:08凤凰网历史专稿 】 【打印共有评论0

神宗赵顼,继承皇位这一年,不过19岁,按中国人的固有传统也只有二十岁。这个年龄的青年人,如果有良心而爱国,能胸怀大志,又能认真读书,勇于任事的话,他完全可以已经具有了一番成熟而坚定的政治信念,而且绝不缺乏为之奋斗的决心和意志。我知道这世上存在着聪明人,很多人不用下大功夫去读书,也不用很早就被迫离开学堂在社会实践中领悟人生真谛,就能获得很多前两者很久才能获得的东西。也许他们这些人,是用来证明人类是伟大的,而我们这些蠢家伙,只是用来炖粉条的。

当今神宗皇帝,不管是在颍邸,还是登基之后,都算得上是个爱读书、会读书的佳子弟了。在他的天性中,似乎就很有读书的基因。他天性好学,常常为了读书而忘却吃饭,以至于他慈爱的父亲不得不多次派内侍去劝止他,让他抓紧时间吃饭,不要累坏了身体。他十分尊重自己的老师,侍讲王陶来为他讲经说史,当时还是太子的他,领着弟弟赵颢毕恭毕敬地拜见老师,毫无半点皇家子弟的桀骜不驯和颐指气使。据史料记载,他还是一个十分注重礼仪举止的青年。“正衣冠拱手,虽大暑未尝用扇”(《宋史·神宗本纪》)。如此看来,他应该是个儒家的虔诚信徒了。但是,颍邸时代的赵顼,显然没有把自己读书的范围,仅仅拘泥于儒学的狭小范围,他的涉猎极其广泛。比如,他还十分崇尚法家的学术思想。在法家之中,尤为推崇韩非子。曾拿出新抄录出来的《韩非子》,让府僚们来校对。侍读孙永,显然是个儒学的原教旨主义分子,他十分不屑地批评,“韩非险薄无足观!”赵顼便托辞说,“录此备藏书之数,非所好也。(《长编》卷206治平二年十月戊申)”儒学是国家学说,孔子是至圣先师,这个是大政方针,谁也不能有丝毫的离经叛道,特别是作为一位储君、皇位的未来继承人。不过,这显然只是个托辞罢了,不然他就何必认认真真、一笔一划地亲自抄录呢?练习书法吗?法帖不是更有实效吗?事实上,法家的学术思想对神宗的一生,也确有很大的影响。内中改革进取的精神与“法”、“术”、“势”相结合的加强君主专制的思想,对神宗的一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日后与诸臣僚谈论治国之道的时候,神宗常常能够把一些古代锐意变法的法家人物的事迹信手拈来。可见,对此他是下过一番真功夫的。

本朝太宗皇帝说过“开卷有益”,只要你能够有自己的见识,不尽信书,能够做到大部分消化吸收。读书,真是件受益终身的良事。读书使人眼界开阔,使人思维敏锐,使人迅速成熟。通过读书、任事,赵顼在登基之前,就已经完全掌握了一位优秀皇帝所应具有的各项素质。特别是他的忧患意识和使命感非常强烈。他曾满怀感情地悲天悯人,“朕每思祖宗百战得天下,今以一州生灵,付一庸人,尝痛心疾首”,“国家承祖宗之业,升平如此,朕嗣守大器,日夜恐惧,以思为治之道。(《宋朝事实事类·卷5》”这也许还与他从小生长于宗室,她的母家和外祖母皆出将门,很有关系。他的母亲高氏,是真宗朝名将高琼的女儿;外祖母曹氏则是曹太后的姐姐,元戎曹彬的孙女。

他的忧患,完全是有理由的。他所身处的那个时代,也的确是本朝内忧外患、财困兵弱的危机年代了。先说“三冗”,军队建设重量不重质,兵员数量达到了开国之初的六倍;而科举、荫补无度,也使得官员数量达到了开国之初的十倍。此外,天降瑞书——这类造神运动和各类名目众多的皇家度用的大肆挥霍,更使得整个国家财政状况雪上加霜。终于,在英宗治平二年(西历1065年),财政亏空达到了前所未有1572余万贯、石、两、匹(《宋史·食货志》)!为了弥补空前的财政赤字,各级政府加强了对百姓的剥削和压榨,加上本朝不立田制,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使得农村土地向着大地主阶级高度集中,贫苦百姓几乎没有了立锥之地。由此,更造成了阶级矛盾的不断加剧。民反、兵变此起彼伏,一年多如一年,一伙强如一伙。甚至到了“白昼公行,擅开府库,其势日盛”的地步(《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43·庆历三年九月丁丑),极大动摇了大宋王朝的统治秩序;对外,国家虽养兵百万,而不能恢复山前、河西。辽夏勾结、互为奥援,也严重威胁到了本朝的国家安全,由此产生的巨大的战争耗费、赔款与养兵之费,反过头来又极大地加重了朝廷的财政危机。欧阳修曾为之叹息道,“财不足用于上,而下已弊;兵不足威于外,而敢骄于内;制度不可为万世法,而日益丛杂。(《欧阳修文集·居士外集》)卷9《本论》)”这正是当时整个北宋社会矛盾的真实写照,也正是当时只有19岁的年轻皇帝,所要面对的严酷现实问题。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党人碑   编辑: 王钻忠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