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评舞台上的“毛泽东”
2006年11月24日 09:50上海文汇报投票数: 顶一下
相关Tag

毛泽东改戏词

毛泽东兴趣广泛,尤嗜京剧。他不仅懂戏,而且有时还能哼上一段,对京剧的唱腔、板式都颇有研究。

京剧演员李和曾,毕业于北京中华戏剧专科学校,后又拜名艺人高庆奎为师,成为高派嫡传弟子。1949年3月,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期间,李和曾随剧团至西柏坡演出。李饰《空城计》中的诸葛亮,一出场就见毛主席坐在前排,正笑容满面地注视着他。

李和曾嗓音洪亮,唱腔圆润,深受毛泽东喜爱。毛主席听戏非常认真,还常给演员提出一些改进的意见。有一次他听李和曾唱《逍遥津》,说:解放以后,应该高唱,不要唱得阴沉沉的嘛。

又有一次李和曾演出《李陵碑》,李唱完了一大段反二黄后,毛泽东风趣地说:杨老令公8个儿子死了4个,发发牢骚是可以的,但总的说来,他还是忠心为国,所以不宜唱得太悲。你现在唱得有悲有愤,这是对的。后来,李和曾又给毛泽东清唱这出戏时,毛泽东用商量的语气对李和曾说:你唱的这出《李陵碑》的戏词中,有一句“万良臣与潘洪又生机巧”。我上次听后就查了史料,结果历史上宋朝并没有“万良臣”这个人。是不是把这句改为“魍魉臣,贼潘洪,又生机巧”比较合适些?李和曾认为很有道理,以后就按照这一改词来唱,一直沿用到现在。

毛泽东赏菊

解放初期的北京,在新街口以北的一条小胡同里,有座不起眼的旧四合院即新街口53号后门宅院,今日徐悲鸿纪念馆所在地。剥落的门楣上残留着“园”两字。院主是位老者,姓刘名园,晚年以栽菊吟诗自娱。院中遍植各种各色的菊花,前院、中庭、东西厢房、北房正厅,无处不摆满大大小小异彩纷呈、幽香四溢的盆菊。

一日,院中静谧如常,园老人循例穿行于盆菊丛中,呵护其精心培植的雏菊。忽见南屋有客正在凝神细赏一棵色泽形态出众的菊朵,刘老随即迎上前去,讲述眼前佳菊的特色、品种、来源以及繁殖等等,如数家珍。来客全神贯注倾听,刘老娓娓而谈。刘老一边说,一边注视眼前这位身躯魁伟的客人,觉得似曾相识,良久,终于鼓足勇气,问道:“您是主席吧?”对方回首注视老人,缓缓伸出了右手。老人的手同客人相握在一起,一股暖流刹时间涌入心坎,刘老无比激动,立刻请贵客到上厅歇息,并恭请签名留念。

刘老幸会伟人的当晚,对比今昔,思潮澎湃,难以成寐,诗兴勃发,起身奋笔写出一首歌颂新中国、敬仰人民领袖的七言旧体诗,连同致敬信寄给了毛主席。不久,意外地收到寄自中南海的回信,在印有“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红头的八行信笺上,毛主席亲笔书写了:

园先生:大札和诗作收到。谢谢。即颂大安。毛泽东。

刘老如获至宝,将此件珍品嵌入镜框,高悬北厅,日日躬读,如沐春风。

不多久,园老人的奇遇在新街口地段家喻户晓。此后毛泽东年年金秋光临园赏菊。荏苒三年,在一个秋日的下午,一大群人聚集在小胡同口徘徊不去。静候良久,忽听大门吱呀一声开启,毛泽东的伟岸身影出现在大门前。见到眼前聚集着的人群,他举起右手向人们示意。这时人群沸腾,欢呼声此伏彼起,响成一片。小胡同顿时成了波涛汹涌的海洋,人潮涌向毛泽东乘坐的小汽车,有的大爷、大娘隔着车窗玻璃诚挚地向毛主席问安,邀请他明年再来。汽车缓缓驶出了胡同,人们仍然久久舍不得离去。

« 前一页12后一页 »
   编辑: hunan

>> 发表评论

如果您还不是凤凰会员,欢迎 注册

  • 用户: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 添加TAG:

    (*添加多个TAG用逗号隔开)

  • * 您要为您发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 * 以上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凤凰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