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孔夫子”:明朝大学者推动日本进步
2006年11月08日 10:24环球时报投票数: 顶一下
相关Tag

数次借兵反清复明 影响日本倒幕维新

明末清初,顾炎武、黄宗羲、方以智、王夫之和朱舜水被尊为“五大师”。其中,被尊为“日本的孔夫子”的朱舜水,以其传奇的经历在中日交往史上留下了一页独特的篇章。

朱舜水(1600年—1682年),字鲁玙,浙江余姚人。身为文人,朱舜水自幼淡泊名利,对科举制的文字游戏很是反感;他主张以经世致用为治学根本,关注社会民生。尽管隐居田园不愿出仕,但是身处晚明乱世的朱舜水忧国忧民,对明室忠心不改。

1644年清军入关后,南明势力败退舟山群岛。为匡复社稷,朱舜水曾几次往返于日本与舟山之间,想向日本借兵援助南明、恢复中原。1651年,51岁的朱舜水再赴东洋,但日本的德川幕府出于种种考虑,拒绝了他的借兵要求。朱舜水只好赴越南进行游说,但同样没有成功。就在这时,朱舜水得知舟山已被清兵攻陷的消息,不得不滞留在越南。

1657年,朱舜水打算回国支持郑成功抗清。恰在此时,越南国王四处征召识字者做文官,有人举荐了朱舜水。结果,朱舜水回国受阻,被带进了越南王宫。在异国国王面前,朱舜水誓死不肯跪拜。差官写了一个“拜”字命他拜,朱舜水却大笔一挥,在“拜”字上添了一个“不”字,就是不肯拜。差官又牵着他的袖子,按着他想强迫他跪拜,却被他奋力挣脱。越南国王大怒,扬言要杀他。朱舜水却说,“今日我为遵守明朝礼节而死,死而无憾。我死后,如可收尸,请题‘明徵君朱某之墓’”。此举赢得了越南国王的尊重,终于放他回国。后来,朱舜水参加了郑成功的北伐,遭遇了完败。为了不做阶下囚,他决定东渡日本。定居日本后,朱舜水克勤克俭,去世时竟储蓄了三千余两白银,而这些钱是他企图恢复国家的经费……

流亡海外的朱舜水受到了日本文化界的敬重。他在东洋讲学22载,培育了无数精英,被后人尊为“日本的孔夫子”。其中,他与日本儒学大师安东省庵的师徒之谊更是传为佳话。早在朱舜水为抗清复明奔波于中日之间时,安东省庵就开始仰慕朱舜水。后来,朱舜水决定定居日本,却苦于日本幕府禁止外国人居留而进退维谷。安东省庵为此苦苦挽留,并四处求人,最终使日本当局为朱舜水而破了四十年不留外国人的禁令。

朱舜水刚到长崎,安东省庵就九次上门拜师,成为朱门第一位日本弟子。当老师生活窘困时,安东省庵又将微薄的俸禄奉上一半。1663年,朱舜水的住所被一场大火焚毁殆尽,只能寄居于皓墓寺的屋檐下,处境十分狼狈。安东省庵闻讯后急切万分,撇下病危的妹妹赶往长崎,为老师另建新居。朱舜水对这位异域高足也感激不已,特意将不轻易给人的“知己”二字赠予他。

朱门的精英除安东省庵外,还有日本国宰相(水户侯)德川光国、一代儒宗伊藤维桢、日本古学鼻祖山鹿素行和大儒安积觉等。可以说,流传日本的朱子学、古学和水户学,都受到了朱舜水的影响。三大学派又相互影响,形成了重实证、讲究经世致用、倡导改革致强的思想潮流,推动着日本社会的进步。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朱舜水帮助德川光国编纂了《大日本史》。在书中,朱舜水刻意突出了“尊周王、退诸侯、外夷狄”的“春秋”思想。这种思想后来演绎为尊王攘夷、倒幕维新的社会思维,成为日本明治维新和近代化的原动力之一。



作者: 王升远   编辑: hunan


>> 发表评论

如果您还不是凤凰会员,欢迎 注册

  • 用户: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 添加TAG:

    (*添加多个TAG用逗号隔开)

  • * 您要为您发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 * 以上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凤凰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