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理解毛泽东所说"为将当有怯弱时" ?
2008年04月04日 10:48新华网 】 【打印
相关标签: [毛泽东]

1961年1月,毛泽东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反思道:"这些年来,我们的同志调查研究工作不做了。要是不做调查研究工作,只凭想像和估计办事,我们的工作就没有基础。所以,请同志们回去后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一切从实际出发,没有把握就不要下决心。"

被胜利冲昏头脑,骄傲自满,忘乎所以,看不到自己的弱点和缺点,也是一些领导工作者没有能够真正懂得"为将当有怯弱时"道理的一种表现。1944年4月,毛泽东在《学习和时局》一文中总结道:我党历史上曾经有过几次表现了大的骄傲,都是吃了亏的。1927年上半年,北伐军到了武汉,一些同志骄傲起来,忘记了国民党将要袭击我们,结果犯了陈独秀路线的错误,使这次革命归于失败;1930年,红军利用蒋冯阎大战的条件,打了一些胜仗,又有一些同志骄傲起来,结果犯了李立三路线的错误,也使革命力量遭到一些损失;1931年,红军打破了第三次"围剿",加上全国抗日运动轰轰烈烈,又有一些同志骄傲起来,结果犯了更严重的路线错误,使革命力量损失了90%左右;1938年,抗战起来了,统一战线建立了,又有一些同志骄傲起来,结果犯了与陈独秀路线有某些相似的错误,影响了那些地方的革命工作,遭到了很大的损失。全党同志对于这几次骄傲,几次错误,都要引为鉴戒。

为了防止领导干部在胜利之时一味有前无却,骄傲自满,重蹈覆辙,毛泽东始终高度重视这个问题,及时敲响警钟。1944年11月,毛泽东在《给郭沫若的信》中说:"你的《甲申三百年祭》,我们把它当作整风文件看待。小胜即骄傲,大胜更骄傲,一次又一次吃亏,如何避免此种毛病,实在值得注意。"在民主革命胜利前夕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更是发出告诫:"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1953年,我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由于农业生产一时赶不上大规模的工业建设,生活消费品供不应求,粮食问题成为复杂而棘手的突出难题。最终,陈云用"统购统销"的办法,攻克了这个财经难题。陈云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是与他从调查入手,谨慎从事、反复权衡的工作方法密不可分的。这些,实际上也是对"为将当有怯弱时"的一个很好的注脚。

毛泽东提倡的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也是对"为将当有怯弱时"思想运用的一种典范。坚持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是毛泽东在人民军队"以小敌大"、"以弱敌强"的实践中提出来的。如何防御,成为关系中国革命成败的问题,成为党领导军队作战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常常发生两种偏向,一种是轻视敌人,又一种是为敌人所吓倒"。李德、博古等人在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中实行的没有丝毫"怯弱"的单纯防御、在长征中实行的退却逃跑,即是这两种错误偏向的典型事例。

所谓"积极防御",即攻势防御,又叫决战防御。消极防御,即专守防御,又叫单纯防御。只有积极防御才是真防御,才是为了反攻和进攻的防御。其要点就是寓"勇"于"怯"之中。

"勇"与"怯",是对立统一的。一个优秀的领导干部既要有敢想敢干的勇气,"临危不惧、有前无却",勇于探索,勇于实践,也要有战战兢兢之心,"临事而惧、谦虚谨慎",不妄自尊大,不逞匹夫之勇。总之,惟有"勇"、"怯"兼备,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作者毛胜,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助理研究员)

 

<< 前一页12后一页 >>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奥运火炬传递凤凰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