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门搜索词:
156项工程与50年代新中国工业城市发展
2007年09月03日 14:37人民网投票数: 顶一下  【

(二)城市化发展的高速化

城市数量的增加是这一时期城市化高速发展的重要表现。1949年全国设市城市为136个,1952年发展到160个,比1949年增加24个,平均每年增长5.9%;到1957年已有176个,比1952年增加16个,五年间平均每年增长2%。8年来城市总数增加了40个,平均每年增加5个,平均每年增长3.7%。

城市人口的迅速增加是这一时期城市化高速发展的另一个重要表现。经过三年经济恢复,到1952年底,市镇总人口由1949年的5765万人增加到7163万人。“一五”期间,由于156项工程和多项重大城市工业发展项目在各大中城市里实施以及推行城市对农村开放的政策,积极吸收农民进入城市和工厂矿区就业,大大推动了城市与城市化的健康发展。这一时期,虽然城市人口的自然增长率高于农村,但在1950-1957年城市人口增加总量中,机械增长占到了60.8%,总计从农村转入城市就业的劳动力人数达到2300万;全国农业劳动者占全社会劳动力的比例由1949年的91.5%下降到1952年的88%,再下降到1957年的81.2%。

到1957年底,全国设市城市人口达到6902万人,加上县镇人口共有城镇人口9949万人,比1952年增加2786万人,增加了38.9%;城市化水平由1949年的10.6%增加到1952年的12.46%,再增加到1957年的15.39%,平均每年增长近0.6个百分点。8年间新中国城市化率增长了约4.8个百分点较之近代中国百年来(1851-1949年)城市化率由5%增长到10.6%的发展速度而论,这一速度是前所未有的,而且也明显高于1950>1970年平均年增长0.46个百分点的同期世界城市化速度。

(三)大中城市规模膨胀化

156项工程及配套项目主要以内地大中城市为中心“成组布局、相互协作”展开选址和建设,其中相当一部分城市是省会城市和中等城市。这种情况下,工业的大发展必然会吸引众多人口的聚集,如职工、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服务人员及家属等人口的大量增加。在大中城市本身所具有的政治、管理等多种服务功能的前提下,再加上新的工业生产等经济职能的扩张,这就极其容易导致城市人口规模在短期内发生变化。如果以1949年全国城市人口规模增长率为100,到1957年全国城市人口规模增长率平均达142.2;省会城市人口增长最快,以1949年全国省会城市人口规模增长率为100,到1957年全国省会城市人口规模增长率平均则达217.2。1957年全国34个5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中,省会城市有19个,占50%以上;其中百万人口以上的省会城市有9个,占特大城市总数的64%。

由表5可知,此时在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条件下,特大城市、大城市获得了优先发展,甚至超前发展;中等城市发展最快;小城市发展却相当缓慢,甚至出现了相对衰退的局面。这一时期城市规模变化的特点是:大、中城市增长速度快于小城市;中等城市变为大城市的所占比重最大;小城市发展为中等城市的所占比重最低。

作者: 何一民 周明长   编辑: 唐毓瑨

>> 发表评论

如果您还不是凤凰会员,欢迎 注册

  • 用户: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 添加标签:

    (*添加多个标签用逗号隔开)

  • * 您要为您所发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 * 以上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凤凰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