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资讯 > 历史 > 历史研究 > 正文 |
|
[摘要]“一五”十期,以156项工程为契机,新中国开始了全面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这些大型经济建设项目的启动,不仅改变了中国城市发展的道路、方向,而且为中国城市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从而推动了中国城市进入以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为导向的新阶段。在这一发展模式的作用下,中国城市的发展呈现出城市职能的经济化、城市化发展的高速化、大中城市优先发展以及区域城市发展均衡化等新特点,这种城市发展的变化既彻底改变了旧中国城市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又为后来中国城市的发展奠定了全新的基础。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不仅意味着中国政权的更迭,而且更是“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1951年底,新中国迅速确立了以“苏联模式”为蓝本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这一战略极大地推动了新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作为重工业化发展的主要空间载体,新中国城市的发展也随之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
一、156项工程的分布与新中国工业化的区域重构
1953年开始实施的“一五”计划,确立了以重工业优先发展为主导的新中国工业化发展的主要方向,即“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一五六个建设单位为中心的、由限额以上的六九四个建设单位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其目的在于:通过“建立和扩建电力工业、煤矿工业和石油工业;建立和扩建现代化的钢铁工业、有色金属工业和基本化学工业;建立制造大型金属切削机床、发电设备、冶金设备、采矿设备和汽车、拖拉机、飞机的机器制造工业”,从而“使我国能够在社会主义大工业的物资基础上改造我国国民经济的原来面貌”。
“一五”时期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中,进入实际施工的共有150项:“军事工业企业44个,其中航空工业12个、电子工业10个、兵器工业16个、航天工业2个、船舶工业4个;冶金工业企业20个,其中钢铁工业7个、有色金属工业13个;化学工业企业7个;机械加工企业24个;能源工业企业52个,其中煤炭工业和电力工业各25个、石油工业2个;轻工业和医药工业3个。”这些项目建设的主要目的是为我国建立比较完整的基础工业体系和国防工业体系,以奠定新中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在156项工程的分布中,中央政府根据区域均衡发展、资源分布、重点发展内地工业及充分考虑国防安全等建设原则,确定了工业化建设的区域布点安排:一方面充分发挥东北、上海等老工业基地的作用,另一方面把长江以北,包头、兰州以东地区作为新的工业基地进行重点建设。从全国来看,156项工程宏观上“主要配置在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150项中的106个民用工业企业,布置在东北地区50个、中部地区32个;44个国防企业,布置在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35个,其中有21个安排在四川、陕西两省”。按照当时沿海与内地的划分,150个施工项目中内地安排了118项,占全部项目的79%,沿海地区只占约21%。
作者:
何一民 周明长
编辑:
唐毓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