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标签: | [文革] |
作家杨朔之死 在新疆采风的杨朔
杨朔是广为人知的作家,他的散文《荔枝蜜》、《雪浪花》、《茶花赋》等让人耳熟能详。1968年8月3日,杨朔逝世。关于他的死因,有各种传言,目前还是一个谜。直到1975年12月,杨朔去世7年后,举行了骨灰安放仪式。骨灰盒里仅放置了杨朔生前使用的老花镜和一支钢笔。
死因语焉不详
1968年夏,杨朔离世,他的散文作品也从语文教科书和各类出版物中退场。
在他逝世十周年将近的时候,1978年1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杨朔散文选》,该书的“编后”介绍说,“杨朔同志的散文独具风格,深受读者的喜爱。但是,由于‘四人帮’推行反革命的修正主义文艺路线,反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实行资产阶级文化专制主义,影响所及,使得许多优秀的文艺作品被长期禁锢,杨朔同志的作品也长期不能再版。只是在今天,在英明领袖华国锋主席为首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毛主席的革命文艺路线取得了胜利,文艺园地重又迎来了百花争艳的春天。”但在介绍杨朔的死因时,“编后”说的是“1968年8月因病逝世”,只字未提他的死与“文革”中被迫害的关系。
两年多后的1980年9月15日,杨朔的追悼会在时任文联副主席夏衍主持下召开,新华社的报道改称,“杨朔同志受林彪、‘四人帮’极左路线的迫害,不幸于1968年8月3日含冤逝世,终年55岁(实际应为58岁)。”
但究竟在迫害中因何致死?仍是语焉不详。杨朔生前的身份是中国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亚非团结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外国文学委员会主任。在“文革”初期的夺权运动中,他受到冲击,最终死于北京医院。
《人民日报》原文艺部主任、著名作家袁鹰曾编辑过杨朔的多篇散文,他对记者说,杨朔在医院到底是怎么死的,当时有不同传言,这对他尚是一个谜团。
几位接受采访的杨朔前同事说,杨朔是在隔离批斗过程中自杀;杨朔的养女杨渡则表示,自杀只是当时造反派的一面之词,杨朔在被送往医院洗胃数天后因肺部感染而去世,应是被造反派“迫害致死”。
“在思想上力求进步”
杨朔于1910年生于山东蓬莱,幼读诗书,16岁开始文学创作。他的作品以小说和散文为主,其中又以散文的成就最大,被认为是建国初17年间(1949年到1966年)最有代表性的散文作家之一。
他创作的第一部中篇小说是《帕米尔高原的流脉》。对外友协原副会长林林在《杨朔散文选》序言中回忆,1938年春,林林所在的《救亡日报》从上海移到广州复刊,杨朔来找他们,并受约写了以抗日为题材的小说《帕米尔高原的流脉》在报纸上连载。
1956年夏,杨朔自己在这本小说的扉页上,写下自我的评语:“我的政治思想、创作思想,都存在着严重的缺点和错误,距离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指示很远很远呢。不,有些观点、描写是根本违反毛主席的指示的,这需要在斗争中继续好好改造自己,好好与工农兵结合,这才有点可能写出为工农兵服务的东西。重看旧作,惭愧欲死!”
林林对此的评价是,“杨朔在思想上力求进步,在写作上精益求精,他并不原谅自己初期作品的错误。”“在思想上力求进步”可以被看做是杨朔创作的一条重要线索。
相关新闻
编辑:
梁昌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