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1953年,毛泽东和彭德怀(来源:人民网)
连载:毛泽东与彭德怀 作者:张树德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在中国近代史上,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湖南曾出现一大批政治家、军事家。然而,他们当中关系最为特殊、命运最为相关、性格最具特色的两个,当数毛泽东和彭德怀。毛泽东与彭德怀不仅因为他们共同战斗、 生活了整整三十年,在许多重大的历史关头,并肩战斗,相互配合,而且还因为彭德怀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不同寻常”的信,导致了他们在政治舞台上的分手。
在湖南省湘潭县的西部耸立着一座山峰,山峰分出两个山头:北边的是韶峰,它挺拔险峻;南面的山峰是乌石峰,它巍然独立。在这两座山头的下面有两个山村:一个是韶山冲;一个是乌石寨。在这两个山村里养育了两个震惊世界的人物:一个是一代伟人毛泽东,一个是著名的军事家彭德怀。
正是因为他们,使得韶山和乌石寨为世人所知晓、所敬仰。无论从哪个角度,可以说毛泽东与彭德怀都是真正的同乡。
毛泽东和彭德怀的出生地湘潭,地处湖南中部偏东,域内山清水秀,农林并举,美丽富饶。这里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古为楚文化的发祥地。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出生在韶山冲南岸上屋场,字咏芝,后改为润之。
由于毛泽东家境比较富裕,所以少年毛泽东主要的是走求学之路。他不仅喜欢读经书,更喜欢读古代的传奇小说,特别是喜欢读反映反抗统治阶级压迫和斗争的故事,他曾读过《精忠传》《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隋唐演义》等,对于其中许多故事都能“背得下来”。这些书对于后来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战争曾起了巨大的作用。就《水浒传》而论,其中就有不少例子被毛泽东在文章中所引用。例如:《水浒传》中林冲打败洪教头的故事,他就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所引用,借以论述“战略退却”的思想。在《矛盾论》中,他在论述研究问题忌带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的时候,也引用了《水浒传》中宋江三打祝家庄的故事。当然,《水浒传》中的故事,对于青少年时期的毛泽东而言,其影响主要还是在思想方面,如“替天行道、劫富济贫”等等。另外像《左传》,毛泽东对于其中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军旅大事的描写,特别关注。在其著名的军事论著《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就曾引述了《左传》中的曹刿论战的故事,来论证“敌疲我打”这一战略原则。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一文中,也曾以晋楚城濮之战,来论述主观指导对于战争的影响,又以宋襄公不肯“半渡而击”,结果被楚军打败的事例,阐述了出其不意、战而胜之的思想。据有关资料统计,在4卷《毛泽东选集》中,毛泽东所引述的成语典故和史实,属于《左传》的就有约40条,由此可见,毛泽东那时对《左传》一书所读之精。
在毛泽东5岁的时候,即1898年,彭得华(彭德怀是后来所改的名字)出生于乌石峰下的彭家围子。按族谱所排,彭德怀取名清宗,字怀归,号得华。
少年的彭德怀与毛泽东不同,彭德怀的家境远远不如毛泽东家,十分贫寒。如果说少年的毛泽东主要走的是求学之路,那么彭德怀主要则为生存而拼搏。当彭德怀6岁的时候,母亲送他到山杉里姨父的私塾去读书。为酬谢姨夫,他常砍些柴送去。在这里,他断断续续地读了两年书,读了《三字经》《百家姓》《庄农杂字》《幼学故事琼林》和四书中的3部:《中庸》《论语》和《孟子》。在他8岁的时候,由于家庭的生活重担过早地压在肩上,使他不得不辍学。但沉重的生活负担,并未熄灭他求知的欲望。晚上,彭德怀温习读过的旧书,还看到了从村里借到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和《包公案》等几部小说。书中清官、忠臣深深地打动了他童稚的心。彭德怀与毛泽东虽然家境不同,但他们的性格倒是十分相像的,他们都有强烈的反抗意识,都有为人间的不平而斗争的性格。
彭德怀8岁的时候,母亲死了,父亲也患病躺在床上,伯祖父80开外,祖母年过70岁,三个弟弟无人照管,只有半岁的四弟在母亲死后不到一个月便饿死了。生活的担子从此便压在他瘦小的肩上。这样悲冷的生活,在彭德怀幼小的心灵上留下很深的印痕,也极大地刺激了他,并给了他终生难忘的影响。
相关新闻
作者:
张树德
编辑:
梁昌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