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孝成王七年,因为执政的平原君处置失当,秦赵矛盾再次激化,双方在长平对阵。那时候,蔺相如已经处于病退的状态。孝成王派廉颇领兵。
为什么用廉颇对付秦国呢?因为赵奢死了。
廉颇打得怎么样呢?初战不力,深沟高垒,避战。应该说,廉颇是忠臣,他不出战,是避免决战,要保存赵的军事实力。那时候,秦赵的力量对比,比完璧归赵、将相和的时候更悬殊。此时的廉颇已经开始转变自己的倾向,他这次避战,是出于军事考虑:赵军本土作战,补给线比秦军短、安全。
须知,赵国是骑兵厉害,对峙并不符合赵军的作战优势,但决战即使胜了,赵也要元气大伤——正所谓“老将不赌”。
于是,秦对赵行反间计。年轻的赵王一方面听信谗言,另一方面廉颇的联秦派背景也让他不得不怀疑,于是作出了撤换老将军的决定。
赵王撤换廉颇之后,用谁替换他呢?用的恰恰是赵奢的儿子赵括。
长平之战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赵国的全部战争精英,45万将士,几代积攒的军事家底,全部毁灭。
秦国因此奠定了取天下的基础,因为诸侯再没有如此强大的军队能与他抗衡了。
秦进围邯郸一年多,廉颇率残兵苦苦支撑,赵国几乎灭亡。平原君带门客毛遂从楚国搬来救兵,信陵君窃符夺魏营,两国来救,加之秦国也已经筋疲力尽,才退兵而回。
秦赵两败俱伤,谁最高兴呢?燕国。
此时,蔺相如已死。他生前一直结好燕国,结果养虎遗患。长平之战后5年,燕对赵发动总攻,赵国相国廉颇反击,消灭了燕国军队,进围燕都。廉颇很想兼并燕国,使赵国的实力达到与秦国抗衡的程度。但秦国趁机又出兵背后,占领了赵国三十七座城池。
结果,赵国灭燕不成,反而丧失大片国土,廉颇的战略已经不合时宜了。
或者可以理解为:因为秦赵力量悬殊,廉颇战略的成功,已经只有理论上的可能性了。而赵孝成王没有老爹的手腕,也没有慧眼,更不懂得调和鼎鼐、相互制衡的必要,只好继续由廉颇推行“拆东墙补西墙”的战略。
几年后,廉颇又攻下魏国的城池。
这时,孝成王去世,新君悼襄王一登基,就立即将廉颇免职了。廉颇被逐,逃到魏国寻求庇护。但魏国也不信任他。这时,赵国作战不力,又想召回廉颇,可惜朝廷上已经没有他的人为他说话了。去探视廉颇的人,回去报告称,廉颇前列腺肥大、大小便失禁,已经不能带兵打仗,失去了利用价值。
几年后,无奈的老将军又跳槽到楚国,作军事顾问。
“将相和”之后四十年,一代名将廉颇客死于楚。这四十年间,赵国有机会,有人才,有实力,但终于没有能够阻挡秦国的勃兴与统一步伐。赵国只有军事改革,而秦国却实现了全面改革,这是两国兴亡的根本差距所在。
廉颇死后又数年,赵亡。
编辑:
梁昌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