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之后,廉、蔺合力,攻打齐、魏,占城略地。
且看,赵国实现“将相和”以后,秦国就害怕赵国、不敢来犯了吗?不是。秦国还是要来进犯,因为赵国朝廷上平衡了,军事上没有平衡,对秦国的战线还没有得力的将领。于是,赵王又推出了一个重量级人物,这个人就是赵奢。
其实,《廉颇蔺相如列传》是廉颇、蔺相如、赵奢、李牧四个人的合传。司马迁把这四个人作合传,你应该明白他的含义了吧。
赵奢是个传奇人物。这位名将是税务稽查员出身,因为税收得好,后来做了赵国税务总局的局长。后来,国势危机,赵局长弃账从戎,一举成为赵国名将。
将相和八年之后,秦国与韩国进犯赵的军事要地阏与。赵王找来廉颇,问:能不能出兵去救?
廉颇能怎么回答?
路远,地险,敌强,没有胜算。
赵王又找大将乐乘。
回答和廉颇一样。
最后找来赵奢。
赵奢:两军斗险,亮剑,勇者胜。
赵奢就领兵去了。
阏与之战是战国中期的一次著名战役,此战秦军大败。赵奢一战为赵的西部边境打出了10年的和平——可惜赵国没有抓住这10年时间发展国力。而秦国占据巴蜀以后,国力发展得也确乎太快了。
赵奢回国就被封为马服君,与廉颇、蔺相如同列。这样,赵国在军事、外交上,实现了人才的完美布局,成为一个阶段性强国。
四年之后,赵惠文王死了。他很厉害,能调和鼎鼐,令将相和,可他儿子就没这么厉害了。
赵孝成王一登基,秦国立即来攻,做军事试探。当时,国君幼小,太后临朝,赵奢又死了,对秦作战没有大将,蔺相如提出请齐国派救兵。须知,齐与赵仇恨很深,态度怎么松动呢?原来,在此前五年,赵最后一次进犯齐,这次领兵的人便是蔺相如。这一战打得奇怪:两军刚刚对峙,赵就主动与齐言和了——将相和的好处正在这里,需要红脸就推出红脸,需要白脸就推出白脸。
那次言和,正是此次求救兵的基础。不过,齐提出一个要求,要赵派国君的小弟弟长安君去当人质。太后不同意,于是左师触龙去劝她同意,是为《触龙说赵太后》。
齐国救兵一到,秦国本来就没准备决战,于是退兵。
编辑:
梁昌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