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的真相:中国古代外交的平衡术
2008年12月25日 10:51环球网读书频道 】 【打印

核心提示:廉颇对蔺相如的古怪态度,以及秦国对赵国的前后表现,都说明“将相和”的背后,隐含着赵国两种外交策略的较量。当时,仍存在联秦与抗秦的两种外交思路。

关于“将相和”时廉颇、蔺相如两人的年龄,历来存在误解。很多读者都认为廉颇当时是白发老将,蔺相如是青年才俊,这是受了后世戏曲舞台形象的误导。

廉颇最初见于记载,是赵惠文王十六年挂帅带兵攻打齐国取胜——当时,齐国被燕将乐毅攻打,几乎灭国,廉颇这次出兵,有趁火打劫的嫌疑。廉颇何时死去的呢?赵悼襄王年间。廉颇受诬陷被驱逐到魏,又跳槽到楚国,其间发生了著名的“廉颇虽老,仍能每餐食斗米”的典故。其后很久,老将军才在楚国辞世,那时离廉颇初亮相已经有四十多年了!如果老廉八十岁过世(古人平均寿命短,那时活八十岁,相当于现代人活一百岁左右),那么他初亮相时,至多也就是三十多岁,而他当时的身份就已经是赵国的大将军。

“将相和”故事,则发生在赵惠文王二十五年。按上文的推算,廉颇那时应当40岁上下。

再说蔺相如的年龄。他比廉颇还早死10多年,却比廉颇晚出道。他的身份,在很长时间内都是“宦者令缪贤舍人”,也就是宦官首领缪贤的幕僚,大概相当于左宗棠在骆秉章幕府中“潜龙毋用”的状态。缪贤自己是老油条,当然不会用菜鸟做幕僚,而且他推荐蔺相如时,提到当年蔺相如曾出谋划策,使自己解困于危难;且用廉颇的话说“相如素贱人”,在贬低相如时也没有强调他年少,这些都说明相如屈沉下僚很多年。所以,他出道时,很可能岁数比廉颇还大些,至少不是个小年轻。

《廉颇蔺相如列传》因为“将相和”的典故而闻名。详细的故事,只要是上过高中,学过这篇课文的读者都熟悉的了,扑不赘述。本文要说的是,如果关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全篇,再参照其他篇目的有关记载,你可以发现,“将相和”故事的背后,其实是赵王在操控两种对外路线,调和鼎鼐,力图保持国家发展平衡的运作。

再如,廉颇对蔺相如的古怪态度,以及秦国对赵国的前后表现,都说明“将相和”的背后,隐含着赵国两种外交策略的较量。

当时,玩合纵连横的苏秦、张仪都已经不在了,但其外交遗产还在,各国内部,仍存在联秦与抗秦的两种外交思路。虽然赵国是军事强国,但也不例外,其内部也有外交分歧。

廉颇很明显是联秦派。注意,他只是亲秦,而不是投降。廉颇在赵国带了半辈子兵,打了无数的仗,曾经对燕国、齐国、魏国出兵,都取得了成功。可是对秦国呢?除了曾经与秦军协同作战,在《史记》的记载中,廉颇只带兵跟秦军打了长平一仗,但还因为消极避战,中途被撤了。

课文中说,惠文王十七年,赵王得到和氏璧,秦国立即提出用十五城来换,赵王召大将军廉颇等商量对策。他们怎么计议的呢?

大家开了半天会,结论是:呜呼!无法可想。

廉颇当然主张给秦国璧,这样纵使秦国赖账,赵国在国际上也有话说。

赵王却舍不得。

最后是赵王背后的太监缪贤推荐了一个人:门客蔺相如。

这个缪贤不简单,他跟燕王过从甚密。燕王为什么要结好赵臣呢?如果读过苏秦的传,就明白了,苏秦当年搞合纵,佩六国相印,孤立秦国,他的大本营就在燕国;燕国也因此捞取不少国际好处,所以,跟燕国结好的各国权贵,历代不绝。这是燕国的一个外交政策。秦国也因此最恨燕国,以致后来有燕国策划“荆轲刺秦王”的事发生。缪贤与燕王结好,当然是抗秦派,蔺相如是其幕僚,而且深得缪贤赏识,所以也是抗秦派无疑。

蔺相如的行为也是如此。他见赵王,慷慨陈词的内容,全是以秦为敌;到秦国,又戏耍了秦王,刻意激怒后者。

<< 前一页1234后一页 >>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编辑: 梁昌军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