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56式武器:中印边境反击战中大显威风
2008年07月25日 09:40文摘 】 【打印
相关标签: [中印战争]

在战斗中,我军战士用56式班用机枪向敌人猛烈射击

当年人民解放军进行的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虽时间、规模有限,却是一次军事政治双胜利的大捷。前些年有所谓“实录”的作者曾凭想像对这一战况做了不切实际的报道,一些书籍、小报和网站还予以转载,造成以讹传讹和一些凭空揣度评说。为了对历史和读者负责,我们特请军事史专家、国防大学教授徐焰少将撰文,着重从武器装备的使用说明这一仗的真相。1962年10月至11月间,人民解放军西藏、新疆军区部队分别在中印边界东、西两段对入侵印军进行了自卫反击作战。此前,中国正面对经济困难和安全环境恶化的不利形势,印度尼赫鲁政府乘机制定了“前进政策”,派兵蚕食入侵一直属于中国的新疆阿克赛钦地区。在一再劝告、警告无效后,毛泽东毅然做出了反击的决策,解放军参战部队在反击战中大仗、小仗均出手即胜,又严格遵守了政策和纪律,如同毛泽东所总结的那样,“打了一个军事政治仗,或政治军事仗”(《解放西藏史》第496页,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年版)。在战斗中,部队很好地实现了“人-武器”的最佳结合,尤其是充分发挥了手中轻便装备的威力,在人称“世界屋脊”的高寒地区创造出辉煌战绩。

为限制冲突规模,主要使用步兵武器和队属轻便火炮

新中国成立后,战略重点长期在东部而不在西部,对边界争端历来强调和平解决。1959年5月间,面对印度在西藏全面叛乱发生后掀起反华浪潮.毛泽东亲自修改了中国驻印大使致印度外交部的书面谈话,开诚布公地说明“中国的主要注意力和斗争方向在东方,而不在印度;中国不会这样蠢,东方树敌于美国,西方又树敌于印度”(《当代中国外交》第178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中国政府被迫决定自卫时,仍从争取中印恢复友好关系的长远角度考虑,把反击作战只定位为边界冲突,从不将其称为国家间的战争,两国外交关系也一直保持,为限制作战规模尽量不动用空军。

中印边界的东、中、西三段均在青藏高原边缘地带,东段因自然条件略好能展开几个建制师部队,西段属高寒地带一般只能以小分队行动。作战前沿距印度北部铁路网终端不过一百至几百千米,距中国当时的铁路终端却有两三千千米,有光荣战斗传统且数量众多的人民解放军就此遇到了一个有劲也难使的“瓶颈”:在反击战中,解放军投入了藏字419部队(后恢复第52师番号)和第11、第55、第130师(属第54军建制),以及西藏、新疆军区的边防分队,其歼灭、击溃了印军六个旅,以较小代价打出了国威军力。

中印双方参战部队总数相差并不大,但由于中国军队在重点攻击地段集中了兵力,因而形成了局部优势。两国军队的装备对比,也是各有长短。印军轻重武器多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英军装备.还有部分美国、加拿大武器。中国军队的步兵武器为五十年代进口的苏式装备或国内仿制品,较印军要先进一代。印军在前沿虽有直升机、运输机和进口的山地汽车保障,东西两段又有少量坦克配合,距后方基地较近。却因工程保障能力差,难以将重装备运到前沿。解放军的工兵、步兵却能发扬修筑康藏线的光荣传统,以爆破和突击施工将急造军路修到前沿,保证了汽车牵引的榴弹炮和运输车辆能够进入作战第一线。

初战克节朗河时,解放军集中十几门120毫米迫击炮和几十门轻便的无后坐力炮、82毫米迫击炮,掩护步兵成功实施了正面突破。当面印军第7旅因公路未修通,只有空投下的4门英制75毫米山炮(其中2门还因损坏不能使用)、4门106毫米迫击炮和队属的81、51毫米迫击炮实施火力支援,每门炮只有二十至三十发炮弹,在中国军队火力准备开始时就遭压制。攻击西山口前.解放军的三个炮兵团通过突击打通的简易公路进抵前沿,用122毫米榴弹炮(题图)的火力压制了印军的24门88毫米榴弹炮,有力掩护了步兵攻击。

中印边界作战期间,印军有作战飞机800架,主力为英国“堪培拉”式战斗机.同中国空军的主力机种米格一17性能基本相当。中国军机总数虽多,但在战区附近可用的机场很少,印度却有靠近边境的完善机场群。印军自认为空军能在战区形成优势,其政府却考虑到其首都等大城市在中国轰炸机飞行半径之内,担心遭受报复性空袭而未敢实施空中攻击。中国方面为避免扩大冲突,本着“你不用我也不用”的原则,未出动空军支援地面部队:在双方互不空袭的情况下,中国军队后方的漫长运输线不受威胁,更能充分发挥步兵武器的优势。

<< 前一页1234后一页 >>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凤凰图片08奥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