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是如何在六届四中全会上异军突起的?
2008年07月11日 10:20人民网 】 【打印
相关标签: [中共]

然而,周恩来没有想到的是,王明为了实现自己的既定目标,正在把小组织的力量扩大为大组织的活动。他们更加猛烈地攻击三中全会后的中央,指责它已没有保障执行国际路线的可能。

王明率先掀起反六届三中全会和反调和路线的浪花之后,原来因反“立三路线”受到打击的,以何孟雄、林育南等为代表的江苏省委的干部,以罗章龙等为代表的全国总工会和上海工联的干部,相继卷入这场斗争的漩涡之中。尽管他们的角度有所不同,但他们的要求则是相同的,就是要求中央召开一个像八七会议那样的紧急会议,以解决三中全会的“调和路线”问题。

善于谋划的王明,开始想方设法充分调动与运用这些“同盟军”的力量了。在王明等人的串连下,所有反对“立三路线”和三中全会的力量迅速汇集为一股洪流。

瞿秋白、周恩来四处解释,舌敝唇焦,风潮仍无法平息下去。在各方面的压力下,中共中央被迫接受他们的意见,同意召集紧急会议。

这一胜利,并不意味着王明能掌控中共中央的领导权。帮助王明实现这一目的,另有其人,另有其事。

“牛郎”热情似火,“织女”冷若冰霜;组织上给王明配了个“妻子”,他却无动于衷。新婚蜜月之际,他激情迸发,完成了一篇得意之作,后被人称为“罪恶之花”。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王明的爱情婚恋,又一次印证了这句至理名言。

王明与孟庆树,出身不同,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性格各异,有着共同的政治信仰。然而,横隔在俩人之间的最大障碍,是身材上的不协调。正因如此,他俩谈情说爱,一波三折;可议婚论嫁,只一朝一夕。

1929年3月,王明从莫斯科回国,俩人有了较深的感情基础,并确定了恋爱关系。他们在莫斯科约定,学成回国,不分先后,报效祖国。王明怀着满腔热血回国后,对孟庆树的思念与日俱增,他把自己比作牛郎,把孟庆树比作织女。

经历了一年多的相思之苦,“织女”如期来到“牛郎”身边。1930年初夏,孟庆树从中山大学毕业后,也被分配到上海,在沪东区委妇委会工作。王明非常珍惜这天赐的良机,不断请孟庆树吃饭、逛马路、看电影。

沪东区的妇委书记是女工出身的朱秀英,孟庆树在她的领导下保管文件,驻守机关。沪东区的纱厂、纺织厂较多,孟庆树经常到老怡和、恒丰、永安、三新等纱厂劳动,了解工人状况,王明戏称这位“织女”为“纱厂女工”。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凤凰图片08奥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