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标签: | [周恩来] |
核心提示:周恩来利用中美关系巧施分化战略,带动日本重新思考中日关系。中美《上海公报》中写道:中国坚持支持日本人民要求建立一个独立、民主、和平和中立的日本的愿望。 |
1972年9月28日,周总理和当时的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在北京相会
1972年2月,毛泽东与尼克松会谈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历任政府都看美国的眼色行事,因此,中美关系对中日关系有相当大程度的影响。
周恩来对改善中日关系不急不躁,立足于打持久战。从20世纪50年代起,他提出“民间先行,以民促官”的对日方针,即通过不懈的民间往来促动日本官方立场的变化。但周恩来也意识到,中日关系不是单纯的中国和日本两国的问题,当日本的腰杆还没有硬到可以对美国说“不”时,中日关系的实质性改善还有赖于中美关系的松动。胡长明在《大智周恩来》中,对于中日建交前两国领导人互动的情形做了极为生动的描述。
日本需要“和式基辛格”
自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到1972年2月尼克松的北京之行,被日本人称之为“尼克松冲击”。尼克松访华的消息使日本朝野上下为之哗然,电视机前挤满了人。
日本外交在二战后一直追随美国,尼克松政府却在日本人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派基辛格在1971年7月秘密访问了北京。同年7月15日,中美两国同时发表了尼克松将在1972年访问中国的公报。而日本首相佐藤在公报发布前3分钟才得知相关消息。
美中两国的和解意味着打开了以往阻挠日中关系正常化的锁链。一向敌视中国的佐藤首相在观看尼克松访华的实况转播时,太阳穴不停地跳,仿佛在做一场恶梦。记者们紧迫不舍,非要首相谈一下感受,他终于不加掩饰地说:“(尼克松)他自己不是说了吗?这是本世纪的伟大事业。他自己说了别人还说什么!”佐藤歪着嘴一声不吭地离去。
1972年2月,当日本人看到中美首脑会晤的电视节目时,那酸劲就别提了。众议员古井喜实说,“北京机场首先向美国总统而不是日本首相开放”,“日本必须尽快地与中国恢复邦交”。
于是,抢在美国之前与中国复交,就成了日本政要经常思考的问题。日本国内的舆论也呼吁说,“像美中恢复交往那样,推出一位‘和式基辛格’很有必要”。
周恩来和日本巨变
周恩来利用中美关系巧施分化战略,带动日本重新思考中日关系。中美《上海公报》中写道:“中国方面表示:坚决反对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和对外扩张,坚持支持日本人民要求建立一个独立、民主、和平和中立的日本的愿望”,“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任何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
在这种情况下,日本政局发生了一次巨变,佐藤内阁垮台,新上任的田中内阁表示:“要加快与中华人民共和国邦交正常化的步伐。在激烈的动荡的世界形势中,积极奉行和平外交。”
自从尼克松访华以来,日本人唯恐落后于形势,“搭不上最后一班车”。周恩来明白这些,问题只是车主什么时候同意他们上车了,现在机会已经成熟,可以让日本人“搭车”了。
相关阅读:
相关新闻
编辑:
梁昌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