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初期的几场著名争论
2008年01月26日 08:47人民网 】 【打印
相关标签: [改革开放] [邓小平]

另外,人们议论较多的还有:特区是经济特区,政治上特不特呢?1981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的《广东、福建两省和经济特区工作会议纪要》明确提出:“这些疑问是没有根据的。我国特区是经济特区,不是政治特区。特区内全面行使我国家主权,这和不平等条约产生的租界、殖民地在性质上根本不同。”可见我国在创办特区之初就已明确了特区的性质。

然而,当时党内仍有人对特区不放心。特区成立不久,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是通过深化改革来加以解决还是以此否定特区,便成为问题的焦点。1982年2月末,针对这些问题,中央书记处在北京召开了广东福建两省座谈会。针对人们对沿海经济特区未来发展前途的忧虑,胡乔木在座谈会上解释说,那些外国租界本来不是条约明文规定的,而是糊里糊涂地上了外国人的当,愈陷愈深,最后成了国中之国。陈云在文件上批示:此件发全国各省市。对于经济特区,要警惕这类问题。

真正为特区正名的是邓小平。1984年春节期间邓小平到广东福建等地视察,在几个特区挥笔题词,肯定了特区开放的经验。他不顾有的同志怕口子开得太多的忧虑,明确指出:除现在的特区以外,可以考虑再开放几个点增加几个港口城市,如大连,青岛。于是就出现了沿海14个开放城市,中国对外开放的步伐进一步加快。

作为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始终坚持对外开放和发展外资经济的大方向。他反复告诫广大党员干部,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吸收外国资金、外国技术,甚至包括外国在中国建厂,可以作为我们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补充。当然,在对外交往过程中,肯定会带来一些资本主义的腐朽的东西。但这并不可怕。

当时,有些人害怕“三资”企业的发展会对民族经济构成威胁,担心外资经济会冲击中国的民族工业。针对这些疑虑,邓小平也明确表示:发展经济,不开放是很难搞起来的。经济的发展需要各国资金和技术上的相互融合和交流。对外开放是相互的。中国的民族工业只有在日益密切的对外交往中,才能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认识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在摆脱了旧的观念的束缚之后。对外开放政策逐渐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认同和理解。经济特区迅速崛起的事实也消除了人们以前的种种疑虑。

 

相关报道:

中国的农村改革因何始于安徽,成于安徽?

最后的政治交代 周恩来临终时对邓小平的重托

邓小平访美险遇刺 三K党成员抽刀冲向讲台(图)

小平智斗铁娘子 撒切尔“邓小平真残酷啊”(图)

韩媒:邓小平向民众所做承诺已超额完成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更多新闻